吴军在硅谷来信里曾多次谈到林黛玉,吴军老师是很喜欢林黛玉这个角色的。在其一封信中,他提出了一个“作诗”还是“做人”的问题。
林黛玉无疑是文学作品中一个很成功、很与众不同的角色。我们一般提到她,联想到的基本都是柔弱、忧郁、多愁、善感的一种形象,她是一个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用孤芳自赏这个词形容她是再贴切不过的了。人们常常拿她和薛宝钗进行比较,一方面因为他们是性格完全相反的两类女性,一方面是因为薛宝钗在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感情故事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不同于林黛玉的孤芳自赏,薛宝钗是精明、能干、通情、达理的形象。
吴军老师分别用“做人”和“作诗”来定义他们两个。薛宝钗是“做人”的人,她对现实有超强的代入感,人情练达,左右逢源,她是成功的“现实主义者”;林黛玉是“作诗”的人,她与现实格格不入,她不屑于世俗,活在自己灵魂的世界里,她是个失败的“浪漫主义者”。
如果要问薛宝钗和林黛玉谁更受人的喜爱,若从现实和功利的角度来看,无疑薛宝钗是更受欢迎的那个;若从才华和灵魂追求的角度来考虑,林黛玉应该是超越薛宝钗的。很多人初读红楼梦就会喜欢薛宝钗这个角色,而对林黛玉更多的是同情和不理解。但事实上,如果你多读几遍,或对这些角色多些回味的话,你十有八九会更喜欢林黛玉。薛宝钗好是好,毕竟过于平常进而显得俗气,而林黛玉则因稀世少有而更显高洁。
吴军老师是喜欢林黛玉的,她盛赞林黛玉“作诗”性格里的意境、浪漫、唯美和理想。这我完全同意,毕竟人应该有更高层次的需求,在世俗的成功之上也该有精神上的追求。他说道,我们要重视艺术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以及梦想和浪漫的情怀,这不仅是未来机器智能时代我们作为人的无法取代的独特性,更是社会创造需要的想象力和灵性。这我也同意。但他批评说我们的社会少有“作诗”的人,更多的是“做人”的人,并引用别人批评北大清华培养了太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论调说明,我们现在的年轻人大学生都太功利太浮躁了,于是号召大家都来想想“作诗”的事。这我却不敢苟同了。
如若呼吁大家有点精神追求,我觉得是可取的。其实,欣赏林黛玉,追求浪漫、理想,有着更高精神和灵魂追求的人大有人在,在那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里面,这种人的比例可能更高。但吴军老师显然是说为理想、浪漫、精神和灵魂去践行和献身的人太少了。追求归追求,人首先得解决物质的问题不是。这也是我不能同意的原因。
吴军老师是功成名就的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作家,是精英中的精英,到他这个层次,欣赏林黛玉是肯定的,若是他说仍觉得薛宝钗更可爱,我倒反而会诧异。但凡能看到林黛玉的独特和可贵,进而对她代表的精神世界产生仰慕和向往的人,不管世俗是否成功,他一定是灵魂更为自觉的人。但林黛玉之所以稀少可贵,就是因为她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就是她自己,最后也只是个悲剧的角色。我们可以欣赏也可以仰慕,但却不能学她做她,因为那几乎注定你最后不会有好的结局。
是的,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气质需要屈原、李白和李商隐,或是贝多芬、托尔斯泰和梵高这样的人,但这些人是天生的,不是可以学来的。一般的普通人,还是先学会“做人”,将世俗的事情做好,最起码不能穷困潦倒才是正理。至于将来有一天真的成功了,可以说说林黛玉的时候,欣赏欣赏、解读解读当然是可以的。假若真的看破世俗,愿意学做林黛玉,在你取得世俗成功以后,这只会为你加分。但生活无着落、事业无根基的时候,却去“作诗”,不仅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也是对家人和社会的不负责。毕竟,到吴军老师这样的功名,他也只是呼吁他人、呼吁社会多点“作诗”的人,也并没有决定自己来践行啊。
作为个人还是实际一点好,不切实际的想法还是等你有资格的时候再说吧。王小波曾经说过:别人的痛苦才是你艺术的源泉;而你去受苦,只会成为别人的艺术源泉。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人还是得实际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