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结婚的时候,我们几乎就只是扯了张证。扯证的原因还极为功利。Z先生单位要分房了,已婚人士可以加一分,而一分据说可以将2、300人甩在后面。于是,头一天聊起这事,第二天我们就上东四民政局把证给扯了。
扯证后,把这个消息跟各自的家人报告了一下,事情就over了。后来Z先生的同学和家人看不下去,各自召集了一两桌人,吃了顿饭以表庆祝。
你问我有没有遗憾?也不能说完全没有,毕竟每个女孩都有那么点幻想吧。但是,真的不多。那点幻想还是抵不过怕事多。
本来就懒,但让我态度如此坚定的,是好友在此前大约一年前举行的婚礼。作为伴娘,我从早到晚、事无巨细地近距离观察了这场婚礼。好友是北京土著,婚礼的繁琐让我叹为观止,也让我一年后望而却步。
结婚应该是人生中最为盛大的一件事了。由此你可以看出,我真的是个不重视仪式感的人。
我的不重视仪式感,也集中体现在对生日的不重视上。不仅自己的生日可有可无,我还几乎年年忘记Z先生的生日。Z先生虽然没有表示太多不满,但我估计内心还是比较崩溃的(自从有了儿子后,他娘老子眼里就完全没了他,现在老婆也这样了)
2
儿子出生后,情况才开始改观。
休完产假开始上班后,每天出门,我都会把儿子搂在怀里,亲亲左脸蛋、右脸蛋、小嘴巴、额头,然后跟他说love you,然后再出门。
久而久之,儿子会主动回应love you。听到这句话,我的心里充满了甜蜜。
现在儿子上幼儿园了,最后我还会加一句:在幼儿园听老师的话,跟小朋友好好玩,加油。儿子说:嗯。好好上班,加油哦!然后美美地出门了。
完成这一套仪式,我才觉得跟他正式地暂时分离了。儿子带着妈妈的爱去学校,我相信他也充满了安全感和幸福感。
这个仪式,我会持续下去,直到儿子长大,抗拒如此亲昵的互动。那一天终究会来的,但并不影响此前我们尽情地享受这样的亲子关系。
3
现在无论什么节日或节气,我都会尽量地让儿子知道,并参与进来。
比如,今年第一次买了圣诞树。圣诞树快递到了以后,我们一起把树立起来,一起把饰品和挂件一个个挂上去。圣诞树上的点点灯光一闪一闪,整个房间都温馨了起来,也有了节日气氛。
睡觉的时候,儿子还是挂念着圣诞老爷爷从哪里进来送礼物的事。他也给Santa准备了一个小礼物,希望Santa能拿走。
第二天一早,趁他还没起床,我赶紧把一个礼物放在圣诞树下。虽然不是一个特意买的礼物,但儿子看到了也很开心。
相信以后每年到了圣诞,儿子都有充满快乐的期待,长大以后也会留下美好的回忆。
4
我并没有意识到这就是仪式感,直到我看到古典关于仪式感的文章。而古典介绍仪式感的初衷,是告诉大家如何瞬间进入状态,提高效率。
怎么能让我们瞬间进入状态?那就是设计一个进入状态的“仪式感”。
仪式感是一种通过执行一系列仪式,迅速聚拢思想精力的方式。
比如日本的“职场女神”--胜间和代,她19岁就创造性地通过了日本注册会计师考试,2005年被《华尔街日报》评为“全球最值得瞩目的50位女性”。在一次采访中,胜间提到当年准备注册会计师考试时,每天都会放一面镜子在桌上。从镜子放上去的那一刻起,她便会看见镜子里的自己,然后全身心投入到工作状态。因为一旦偷懒,她看自己一目了然。
为什么仪式感有这种神奇效果?因为人是习惯性生物。据说我们的行为中只有5%是有意识地,95%是无意识、或下意识的反应。建立“仪式”,就是可以练习统合这95%的思想资源,让自己进入状态。
仪式感是一种强烈的自我暗示,是一种精神的仪式。
选择是最耗费心理能量的事情之一。建立仪式感,一旦完成仪式感的动作,就能将自己的反应力、思考力、执行力聚拢起来,迅速提升到一个高水平的状态。
那么如何可以打造自己的仪式呢?
1)设计“一句话动机”
2)设计一个仪式动作
3)绝对的契约精神
4)重复重复再重复
5
仪式感其实并不难建立,重点是自己要认为那就是仪式。
比如,早晨起床后,我刷完牙,仪式感完成,开始坐在电脑前面写东西。
到了办公室,沏上一壶茶,换好鞋,仪式感完成,开始吃一只大“青蛙”,完成当天最棘手、最耗费心力的工作。
晚上给儿子讲完一本故事书后,他立马爬进小床,关灯睡觉。现在想想,在儿子心里,其实“听故事”就是睡觉的“仪式感”。
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处处都可以建立仪式感。仪式感不仅让我们的生活更有效率,也更加富于韵味。没有仪式感的生活,不仅拖沓,也像一杯开水一样淡然无味。
大家不妨试试建立自己的各种仪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