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日本作家丹羽宇一郎的《非读不可》,书中有个观点挺有意思,那就是一年读上百本书也不是值得炫耀的事。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一些人喜欢炫耀自己读过书的数量,有人说一年读了100本书,还有人说一年读了200本书。旁边的人用艳羡、嫉妒的眼光看着他,为他能够有如此高效读书而感到惊讶和羡慕。若都是走马观花似的泛泛而读,书中的知识并没有为我们所用,这样的人并不值得我们去崇拜。
一年之中读了这么多的书,想必大部分都是泛泛而读,到底吸收了多少知识不好说。若都是随便翻一番目录,对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快速浏览一下,并没有真正吸收该书的精华。
有的书适合精读,有的书适合泛读。泛读可以快速浏览一本书,花上一到两天的时间,甚至几个小时就能读完。精读一般都很费时间,一边读一边思考,还要做笔记。就拿我自己正在阅读的学习写作方面的书籍来说,除了思考,我还要抽空读一读书中提到的好文章,而且还要根据书中留的课后作业去练习写作,一个月能读完一本书就是高效阅读了。但你能说我这种读书方式不好吗?泛读和精读本来就是适合不同目的、不同场景的,人的精力有限,现在市面上的知识又过去庞杂,所以每本书都精读是不现实的。
读书不在于多少,而在于适合自己就好,读自己感兴趣的书,对自己有用的书就好。尤其是对于成年人,白天要忙于工作,晚上和周末还要陪伴家人,无论是家里的老人、自己的另一半,或是孩子,我们都需要花费时间去陪伴他们。阅读只能在孩子睡了以后才有时间,消遣式的快餐式阅读,就是为了放松自己,就适合泛读。
若想学习某方面的知识,一边读一边思考,想通过学习书中的知识,快速成长为某个行业或领域的专家,就需要功利性阅读,这样我们才有动力去高效阅读此类书籍,这类书也许很无趣,甚至乏味,但为了使自己在工作中游刃有余,为了在今后升职加薪,为了自己能有一份稳定的副业,为了在工作之余能够挣一些零花钱,就要读对自己有用的书,这类的书就适合精读。
如何判定一本书是否值得阅读?若是豆瓣评分8.5分以上,又是自己感兴趣的书,就值得多花些时间去阅读,甚至是精读,多读几遍也未尝不可。一般来说,若一本书的评分低于7分就没有必要去购买了,更不要说去阅读了。
选择图书的另外一个技巧,那就是看目录是否有干货,目录的结构是否清晰,看完目录能否知道这本书想表达什么内容。若目录的结构混乱,表达不清晰,基本上就可以给这本书判死刑了。还有一个技巧,就是看作者,作者若是本领域的专家,有一定的知名度,写过很多类似的文章,有类似的从业经历,也写作类似的书。那么基本可以判定,这本书值得花些时间一读。
人生短短几十载,不必本本精读。有些书可以快速浏览,有些书则需细细品味,主要取决于兴趣和阅读目的。我们不能单纯地为读书而读书,而是在读书的过程中,有所思,有所悟,读书重在质量,而不是数量。与其读一百本书,不如把一本好书读一百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