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我们说到,彼得要想改善他和15岁的儿子安德鲁之间的关系,那就要摆脱他的傲慢与偏见,只是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
因为在彼得冲进房间拔掉插座摔坏电脑的那一刻,他只有愤怒,什么都没来得及想,什么傲慢与偏见都见鬼去吧。
在《青春期大脑风暴》这本书里,丹尼尔•席格说:我们当然希望和孩子和睦相处,但如果我们曾经以前有过不好的经历,那么这个愿望有时就会很难实现。
所以彼得想要真正的与安德鲁和睦相处,他需要了解他愤怒的真正原因,需要了解他愤怒冰山下面的情绪,了解他以前有什么不好的经历。
我再回过头来看彼得,童年时代他有控制欲强追求完美的的父母,彼得很努力,但是常常克服不了本身的不足,常常达不到父母的期待,经常有无力感。后来他与安德鲁的母亲离婚,使得他的挫败感增加,觉得自己是个失败的人。
彼得这样的经历让他特别期望自己能够有掌控感,他期望用自己的行动证明自己,当然也期望自己的儿子能为自己争光。
所以当他看到安德鲁的种种不端行为,更加深了自己是个失败父亲的印象,当安德鲁挑衅自己,让他觉得自己没有权威,失去控制感,增加了无力感,这些都让他恐惧。
所以在他愤怒的冰山下面是无力感、挫败、恐惧、焦虑等情绪。
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也更加清楚,在整个问题中,彼得一直纠结在自己的情绪问题中,他完全没有余力去关注安德鲁发生了什么,需要什么帮助。
这样的他开始处理问题,看不到问题的本质,只会让问题越变越糟,好比一个自己深陷泥潭的人自身都难保,他很难想办法去救助他人。
所以在彼得帮助安德鲁之前,他先要自救。
彼得自救的方法就是自我接纳。
为什么我们要自我接纳
当我们不接纳孩子的时候,往往是因为他们撕开了我们过去的伤口,对我们某种自负的情感产生了威胁。只有当我们自我接纳,我们就不会试图去修塑孩子、控制孩子、支配孩子、或听任孩子们支配。
在《父母的觉醒》中说:“父母接纳孩子的程度与接纳自己的程度成正比”,包括接纳当下与未来的自己,如果我们自己的精神受到压抑自暴自弃,怎么教养出另一个完整的人,造就另一副健全的精神呢?
如何做到自我接纳:
非常抱歉,自我接纳是一个长久修行的过程,不是坐在那里听个讲座就学会的技能,也不是一挥魔法棒这个技能就能够掌握。而是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反思、不断的改进,这也是我们父母为什么要不断修行的原因。
《父母的觉醒》中作者分享了她如何接纳自己的方法,比如:
我有许多缺陷和缺点,我接受这个事实。
我并不总是知道该怎么做,我接受这个事实。。
我常常羞于承认自己的失败,我接受这个事实。
我常常比自己的孩子更容易偏离正常轨道,我接受这个事实。
在处理孩子的问题时,我可能很自私,且考虑不周,我接受这个事实。
作为父母,我有时候很笨拙,我接受这个事实。
我并不总是知道该如何应对孩子,我接受这个事实。
我有时会厌倦,不想再保持理智,我接受这个事实。
我有时会过于投入的在孩子面前表现自己,我接受这个事实。
我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也接受不完美的生活。
我接受自己的权力欲和控制欲。
我接受自己的自负。
我渴望获得觉醒,尽管我在即将步入这一境界时,常常自毁长城,我接受这个事实。
我原本只是想节选几条的,但是当我仔细读完,我会发现以上的每一条都很有用,我原原本本的抄下来。
如果我们真的能够接受自己可能会犯错、接受我们有时很笨拙、接受我们有控制欲和表现欲、接受自己有时不够理智、接受自己有时不知该怎么做,当我们这样告诉自己的时候,我们自己的感觉会好,只有我们的感觉好了,我们才有余力去帮助孩子。
所以我想说的是,任何父母,当面对行为不端的孩子,勇敢的接受自己的挫败感,自己的无力感,承认那个就是我自己,不急于让孩子为我们愤怒的情绪买单。
所以放下我们自己过去的伤痛,去真心感受我们面对的那个孩子内心的伤痛,想想我们是他们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依靠,我们可以为他做什么。
想清楚我们父母和孩子同在一条船上,当出现风浪时,不是相互抱怨和谴责,而是相互扶持共渡难关!当你有这样的想法,当你再面对你曾经认为一个无可救药的孩子,你的想法可能完全不同。
父母修行之路漫漫,但我们反思改进总可以成为更好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