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有幸得到彬彬老师的指导,我受益匪浅,再结合这两周的教研内容,有了以下反思。
要更加关注科学思维在低段的科学课堂中的渗透。首先教师自己要深入学习在科学中有哪些思维方式,如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分析与推理(演绎推理),归纳与综合,正向思维、逆向思维,转换思维等等。再来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深入思考通过本堂甚至本单元的学习要发展学生的哪些科学思维。比如《观察叶》一课中的科学思维目标:观察各种各样叶的特征后,能在教师指导下,用比较的方法认识到叶的相同点(求同观念)和不同点(存异)。通过观察几片典型的叶的特征建立认识,能够迁移认识观察到更多现象。有了以上的思维目标,那么本堂课的观察实验活动就不仅仅只是为了使学生获得叶的特征、叶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了,学生都亲身体验用感官提取信息才是更重要的。彬彬老师正是站在了发展学生科学思维的高度对我提出了教学设计的改进。
“要把用感官观察落实在每一个孩子身上,在观察实验中落实学生的独立学习”。通过科学地观察系统全面地提取信息(后续还有筛选、分析、修正信息等),不仅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基础,更是现代人生活工作必不可少的能力。因此,在以后的操作技能实验和科学观察实验这类基础性实验教学中,我都要尽可能地考虑将活动落实到每一个孩子的身上。
在实验设计中,记录单具有极强的指导作用。在低段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弱,描述能力差。如在《观察叶》一课中就可以同时用文字和科学绘画两种记录方式来帮助学生全面地获得叶的特征,从而比较出叶具有不同点和相同点。而我原先的只有文字记录就使学生容易忽略除了记录单上的其他特征信息,学生没有感知到叶都有叶柄这样的事实,所以后面介绍叶的结构进而得到相同点就效果不佳。我的这种做法就有点像建立概念的实验中老师先告诉学生概念,再做实验让学生判断了,这些做法我以后都要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