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波普尔的《
科学发现的逻辑
》
先讲一个故事。
猪养在圈里,关心自己的命运,不知道饲养员是什么态度,于是找了两块石头,白石头代表爱,黑石头代表不爱,各放一块到罐子里,意思是五五开。次日要是饲养员来喂食,就再放一块白石头进去。
饲养员每天来喂,猪每天放块白石头进去。
猪的信心与日俱增。到第181天,猪推算出饲养员有爱的可能性高达181/182(99.45%)。猪终于放心。
当天,猪出栏了。
我们每天看到的日出是不是也是如此呢?
知识与经验
什么叫知识?
维也纳小组从逻辑实证主义角度给出的定义是:知识来自于经验观察,不仅可以而且必须被事实所证明或证伪。不可用经验验证的陈述既不是真的也不是假的,他们称之为形而上学。
重点在于知识必须证明或证伪。
证实机制:观察-归纳-证实
基于经验提出理论,根据理论作出预测。如果预测获得验证,那么,理论就获得了支持。这是套证实机制: 观察,归纳,证实 。
人们总是在经验中学习,逻辑实证主义试图严格化、形式化这个过程。它秉持着经验主义的强健和自信,相信经验能使你逐渐逼近真相。
但是,如果按照这个逻辑,不仅要拒斥形而上学,也得拒斥科学。你无法用经验来验证科学理论。
为什么呢?因为科学理论是全称判断。这种证实机制是以所知知所不知。
举个例子:你如何用经验证明得了这句话“所有天鹅都是白的
”?
你不可能穷数所有的天鹅,在你见到的这只天鹅是白的,与所有天鹅都是白的之间,有一条经验跨不过去的鸿沟。你靠的是归纳推理:因为已知的每只天鹅都是白的,于是你认为所有天鹅都是白的。
证伪机制:问题-猜想-反驳
用单个来证明全体是归纳,反过来说,用单个来否证全体则是演绎。
只要发现一只黑天鹅,那所有天鹅都是白的就被证伪了。形而上学则不同,它不可能被证伪。
“只有可能被证伪的才是科学。”这句振聋发聩的话,就是这么来的。
在波普尔看来,知识是这样演进的:面对问题,提出猜想,比如所有天鹅都是白的;根据猜想作出预测,比如下一个天鹅是白的;用事实检验预测,如果下一个天鹅是黑的,那么猜想就被反驳了;不过,如果下一个天鹅还是白的,那么我们并不能说猜想得到了证实,它只是得到了佐证,只要它没有被反驳,我们就大可以用下去。
如此迭代,直到终于有一天它被反驳,走完它作为对人们有用的知识的生命周期。整个过程不需要用靠不住的归纳法,只需要演绎就足够。
常识认为知识来自盲人摸象,摸得越多我们了解得就越多。波普尔的价值是告诉我们,知识是在黑屋子里追逐黑猫,我们只能知道它不在哪里。
理解波普尔,对无常命运多一份敬畏,在依靠经验时多一点清醒,且用且疑,且疑且用。
从经验中学习是我们惟一的办法,但是如果以为经验必能将我们带来离真相最近的地方,就会陷入经验的自大,掉入过度拟合于过往经历的陷阱,而越是对过往经历过度拟合,对未来就越没有预测力。
版权说明
该文章灵感来源于得到课程《30天认知训练营-2018》第29篇,经作者重新整理思考后输出,主要用于更好的消化课程内容,文中存在摘录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