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二战期间波兰的一个犹太商人,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谨慎沉稳朋友不多,唯一的几个朋友都是曾经在他遇到难关的时候,帮助过他的人。二儿子乐善好施帮助过很多人,加上擅长交际朋友很多。二战爆发以后,纳粹封堵屠杀犹太人,他们的父亲就分别写信让他们尽快转移出波兰。情形危急之下,大儿子去找了曾经帮助过他的人,二儿子去找了他曾经帮助过的人。最后,大儿子顺利的闯过了纳粹的封锁,平安与家人汇合。二儿子去求助的他曾经帮助过的人,却将他交给了纳粹领取奖金。
从心理层面来讲,是否决定去帮助别人,是取决于这个人对世界的认知和所帮助对象的认知。这种认知是人生价值观层面的,一旦形成是相对恒定的,是可以形成信任关系的。
相对而言,接受帮助则是一种利益交换,它首先是在彼此的价值体现中呈现出一种稳定状态,它对于识别彼此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对彼此的认同程度都是模糊的,如果将这样的价值交换等同于信任关系,一旦这个价值关系被打破,稳定关系也要重塑,如果不是建立在彼此人格认同的基础上,价值观、世界观差距很大,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就像二儿子的遭遇一样,所托非人。
这些并不是说社会的阴暗面,而是人性的弱点,我们也不能悲观的去看待它。不能让自己像个天外来客一样,无法适应地球人类的生活。如果在一段关系中受了伤,其实首先应该检讨的是自己,是自己错误的定位了与对方的关系本质,是价值交换还是信任关系。
一般情况下,帮助过我们的人始终会帮,我们帮助过的人却不一定会帮。也不能因为人性的弱点,就不愿意去帮助别人了,因为力所能及的帮助别人,只与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有关,与自己的成长有关,不是为了别人的回应和回报。
而信任关系则是可遇不可求的,君子之交淡如水,伯牙遇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