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人生到底是什么样子?是月入过万、有车有房有存款;是身体健康、家庭和睦;还是事业有成、名扬四海。
在心理学家阿德勒看来,成功人生是个体用社会兴趣面对人生的态度。
在《当阿德勒谈勇气》一书中,哲学博士杨瑞珠、教育学博士艾伦·米勒林、哲学博士马克·布雷根,三位学者以社会兴趣为核心,基于个体心理学的理论,阐述如何实现五项人生任务、创造成功人生。
本书一共包含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理论介绍勇气和社会兴趣;第二部分,分别阐述五项人生任务的特点,深入探讨其背后的问题;第三部分,介绍如何运用22个工具进行自我练习、以实现人生任务。
下面,我从书中挑选三个知识点进行介绍。
社会兴趣
所谓社会兴趣,是指一种为他人、为社会的先天思想准备和自然倾向,是一种对生活的评价态度和认同能力。评估一个人社会兴趣的两个重要指标:合作与贡献。
阿德勒认为,生命呈现给人类两种相互矛盾的课题。一方面,个体必须应对现实环境中的严峻考验,必须具备合作的能力。另一方面,个体还需要具备贡献的能力,以促进社会进步。要解决这一两难问题,人类就必须在当下所需与社会进化要求之间找到一个平衡。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合作是指共同完成某项活动,有积极型、消极型、中间型之分,我们一般认为的合作是相互帮助,属于积极合作,是协调发展,是双赢。消极合作的实质是对抗,合作活动中某一方为了证明对方的认识是错误的,或为了掌握主导权,或为了伤害对方等。而中间型则是随波逐流的状态,表现出来的是冷漠、不感兴趣。
同样的,贡献也有三种类型,建设性、破坏性和无效果。要清楚,贡献与回报并非对等,所谓贡献,是个体付出往往要比得到的多,是一种利他行为,这一过程会给个体带来自尊和自我价值。
真正的社会兴趣是建立在积极的合作和建设性的贡献之上,人生的失败,皆源于个体追求借由个人权利和地位获取自我价值,因为在这一过程中,受益的只有个体本身,是非常脆弱的。
人生任务——工作
在个体心理学看来,人的一生存在五项任务,即工作、爱、家庭与友谊、自我接纳、宇宙观。其中,工作是指为了履行各种职责而从事的活动,上学、做家务、志愿服务活动等也属于工作,只要对人类社会有益的活动都属于工作。工作的核心要求,就是与他人合作。
从个人的角度上看,个体通过工作获得财富、权利、地位、名誉、认可,而现实社会价值观要求工作者生产、表现、和竞争。于是,个体因害怕自己的表现达不到预期,变得循规蹈矩,不愿改变,通过过度工作或潦草应付逃避责任。比如:我工作做不好,但我非常努力,每天都加班加点,又或者我没做好,是因为我没拿出实力。
从工作集体的角度上看,糟糕的环境会助长个体自卑感,例如书中介绍的,“谁比谁好”或“谁不如谁”的集体态度,不但会助长竞争风气,还会将不平等和歧视合理化,进而促使个体采用以上模式逃避责任。
此外,作者还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铁饭碗”已成为过去式,21世纪的工作者不得不面对多变的职业生涯,个人也必须跟随时代不断进行自我更新,这也影响个体在工作上的自我价值感,这使得工作者在合作与贡献中摇摆不定。
工作问题的应用工具
书中的22个工具,适用于不同的人生任务的问题,苏格拉底式提问法在本书中被大量运用。它是一种采用对谈的方式,使用开放式问题,帮助我们洞察那些引发人生问题的内外在因素,激发个体在叙述中发现自己的优势。
使用苏格拉底式提问法,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使用“谁”、“什么”、“哪里”、“什么时候”、“如何”、“怎么”等词语,不使用为什么。
2、聚焦讨论目标
3、定期总结
在交谈前需要列一份清单,交谈期间要重点关注个体的优势,并列出个体在遇见可能的挑战时,能派上用场的特质,交谈结束后,交出清单副本。
当我们把苏格拉底式提问法运用到工作的人生任务上时,能得出如下提问:在你的人生中,工作包含什么?工作的意义是什么?你如何与同事、上司、下属相处?
同样的,收集早期记忆也能揭示工作问题。通过回忆早期经历,包括早期学校生活、早期职业生涯、童年时期关于未来的幻想,个体会对选定的事件,以自己的认知方式进行诠释,从而揭示个体对自己、对他人、乃至对世界的认识。这种回忆方式类似精神分析中的自由联想。
写在最后
限制于篇幅的原因,关于《当阿德勒谈勇气》就介绍到这里。如前文提到的,五项人生任务还有爱、家庭与友谊、自我接纳、宇宙观,不同的人,在不同时期,面对的焦点问题不同,根据自己需要进行选择。
另外,本书第一部概念界定有一定的阅读门槛,书中引用的一些著作说明也存在一定难度,耐心读完会有收获。需要注意的是,书中作者会提及一些国学经典,作者毕竟是外国人,且非中国文史领域,一些经典的解读可能并不恰当,但这不妨碍对本书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