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这一篇文章是很早以前就想写下来的,但是想说的话太多,头绪也就杂乱了。利用五一的假期,静坐在电脑前,稍稍捋顺思路,然后才有这个标题,才有这篇文章。
贷,正在变得容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在当下的中国,“贷”这样的行为正在变得越来越容易。越来越容易被通过的“贷款申请”,越来越多的“融资需求”,使得融资、急用、借贷等需求得到解决,也使得更多的人了解到这样的一种“来钱方式”。
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能够拥有便捷的良性的融资渠道,是市场活跃程度与成长程度的一种指标;在这样的体系中,“资本”做为一种生产资源,而”企业家才能“也是一种资源;在融资的环境下,企业家通过自身的能力,把资本等资源整合在一起,从而创造出更多的收益,并使各种资源的所有者共同享有并分配收益。
从借出方来看,比如银行或者拥有贷出职能的金融机构,其正当的、合法的资本收益,是受到法律保护的。从贷入方来看,比如经营者或者个人信用消费等,其正当、合法的使用融资工具,并承当相应的责任,履行相当的义务,也是受到法律保护的。有些人则利用别人对资金的紧急需求,通过私人贷款与抵押等方式,贷出款项并获取高额的利息;这里的利息若是高于法律许可的范围,则是违法的,不受保护。
在金融机构中,总是很多的灰色地带。而在贷入者(借钱的人)的角度,会出现很多”聪明人“发现了”有利可图“的灰色地带。
以卡养卡,一场看似可行的透支游戏
会了解这个部分的内容,是因为看到一些所谓的“养卡神器”,甚至还听说一些养卡人的”传奇“之路。他人拥有多张的信用卡,通过取现、转帐等很多方式,利用不同信用卡刷卡时间与还款时间之间的错落,利用信用卡本身拥有30至50天的免息时间(根据不同银行有不同的约定方式)来获得某一段时间中资金的利用。
由此带动了一条”产业链“:有人负责组织资金,并从资金的借出获得收益(套现手续费),有人负责售卖办理相应的信用卡(办卡收益),有人负责出售相应的POS机(刷卡分润),还有负责养卡,通过“刷卡——还款——刷卡——还款”的方式,来提升信用卡的额度(养卡利息等),更需要有人负责催缴欠款(催缴工资与呆帐分成等)。
那么问题来了,这条“产业链”上的人群是如何生存的,谁在为他们的费用买单呢?
从信用卡的制度来看,主要收入应该/可能来自于三个部分:
一是消费过程中,与商家的分润;因为信用卡在商家消费,从而拉动了商业的业绩,由此可以分出一部分的利润给予信用卡平台。
二是金融产品的首期或者手续费;一些分期付款,或者免息分期,其实还是需要一些费用的,这些费用是由消费者支出。
三是欠款的逾期罚金;这个部分就目前来看,占了挺大的部分。
对上述的三个部分进行进一步的推演,可以看到:
分润——由商家负责,在消费过程中产生,对于刷卡消费者并不有直接增加负担;首期/手续费——由消费者负责,是由刷卡消费者在消费之前明确并同意支出的,如果做好了规划,也是可行的。而逾期的罚金——只要在规定的日期内还款,就不存在着逾期的罚金。
那么,问题又来了:为什么会出现“卡奴”之类的现象。
其实原因很简单。
首先,“贷”、信用卡费用都是一种提前消费,预支的是自己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可见的收益。可以理解为把未来可能出现的消费,通过时间轴的前移,先购买先享用先收益。如果未来的收益是确保的,准时甚至提前的,那么这种消费模式是有益的。但,如果未来收益不明确,有风险,那么这种消费模式是在“博一把”,这是很可怕的——预支,变成了透支。
其次,“以卡养卡”看似把自己的信用额度提升了,但是却只是把预支的可能性提升了,也潜在的增加了自己透支的风险性。在养卡的过程中,需要支付的手续费、提现费等,都被无效的消费了,并不能直接带来收益——违背了商业的基本原则;其本质可以说,就是一场”赌博“。
卡奴们,用不同的信用卡的”漏洞“在不断的提升自己的额度,却把坑越挖越大,最终……
校园贷:年青人们正处在被共谋陷害的危机
做为一个高校的教师,我不认为校园贷是一件好事情。
如果是因为大学学费的问题,那么可通过正规的生源地贷款进行申请,利息很低而且有保障;如果是在为生活困难,难以维继,那么在大学之中也有国家提供的贫困补助,还有国家励志奖学金。还有自己的双手双脚,可以利有课余时间去赚生活费。
如果这些基本的生存资金、学习资金都可以被解决,那么校园贷为什么会盛行呢?学生又将之用于哪些花费?
从金融活动的角度来看,校园贷(不良网络借贷)可以看成是大学版的“信用卡”,而且是恶性透支的那种。“一个巴掌拍不响”,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多种因素共同推动的,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样,而根本原因则是利益的驱动。
“共谋之一”——金融机构;他们需要有人能够消费他们的金融产品,而且这种金融产品在销售过程中,是由多种产业链上的其他人“共享”其“收益”。
“共谋之二”——商家;在销售产品的利益驱动下,只要有人能够带来客户,带来销售量,那么如何去置换资源,共享利润都变得可行。这里的商家也包括了淘宝、京东等电商所提供的小额消费贷款。
“共谋之三”——违规高利贷的变种;高利贷是违法的,而被包装成某种“贷”之后就变得“合法”;这些擅长用暴力解决问题的人群,藏在黑色或者灰色的地带中,追逐利益,甘于冒险。
中国大学生作为一群正在脱离家长注意视线、独立成长的人群,对社会充满好奇,对他人的教育充满怀疑,而只是选择性的相信了对自己有利的内容,却疏忽了由此可能带来的危害。
于是,出现了种种问题。
裸贷问题,因贷自杀等乱象频发,最主要的原因是:大学青年的消费观念被改变,而且这种变化发生得太快,来得太突然,大学生还没有好好适应,认真了解,就被套上了看不见的绳索。
首先,大学生的消费观念被“合谋”而改变,毕竟观念的植入是一个综合的过程,既包括了家庭生活长期养成的消费观念,也包括了进入大学之后周边人群的消费影响,更包括了社会中各种要素的共同的作用。校园贷所得的资金,有些消费被用于打造自己,提升自己——这算是比较正向的消费方式,但是支付出高于自身和家庭承受程度的培训费用、着装费用却又是不明智的作法;有些被消费于刺激性的电子虚拟产品——游戏中的装备;有些消费被用于超出自身水平的”奢侈品“——化妆品、电子产品、服饰等。
其次,在贷款过程中,消息是不对称的。贷,是一种相互的行为;“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看似可行,但是在校园贷的过程,大学生贷款者却无法分辨出其中的危机。在校园贷服务中,大学生贷款的成本有两大块,一是贷款利息,二是服务费、手续费、工本费等其他费用。一些没有明确说明的服务费、管理费、交易费等费用一经加总,甚至比利息还高,变相地增高了利息,有的平台利息费用高达30%,有高利贷之嫌。
旧毡帽朋友今天上镇来,原来有很多的计划的。洋肥皂用完了,须得买十块八块回去。洋火也要带几匣。洋油向挑着担子到村里去的小贩买,十个铜板只有这么一小瓢,太吃亏了;如果几家人家合买一听分来用,就便宜得多。陈列在橱窗里的花花绿绿的洋布听说只要八分半一尺,女人早已眼红了好久,今天粜米就嚷着要一同出来,自己几尺,阿大几尺,阿二几尺,都有了预算。有些女人的预算里还有一面蛋圆的洋镜,一方雪白的毛巾,或者一顶结得很好看的绒线的小囝帽。难得今年天照应,一亩田多收这么三五斗,让一向捏得紧紧的手稍微放松一点,谁说不应该?
——叶圣陶《多收三五斗》
在传统的消费观是量入为出,而95后、00后的观念呢?与父辈们不同的是,现在的他们却是把现在的消费寄托于未来的不确定之中。
一不小心出了问题,怎么破?
在当代而言,一篇好的文章,不应该只是描绘一种状态,更需要给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哪怕这些建议并不一定完全准确,如果能够给别人一些有效的启发,也是不错的。
建议1:马上整理出自己的负债清单,向上求援。
针对高额的借贷利息,如果采用驼鸟或乌龟的方式,只会使事情变得更加恶化。因此,一不小心陷入校园贷,必须马上采取行动;如果你自身的生活费能够解决问题,马上解决,饿一饿肚子胜过后续不断填补大窟窿。如果金额略大,马上向家长求援(家是最温暖的港湾),或者向老师坦白,请他们协助联系家长。
但是这种求援,并不是将烂摊子扔给老爸老妈,而是要去寻求解决的方法。而这种求援同时也必须建立在两个基础之上:一是要做好“一次性、整体化”解决问题,不要留下后患;二是要做好“根除”,不要再犯。
建议2:要迅速,更要干净。
“一借贷款深似海”,要解决问题,第一要决就是要快。在贷款条文之中,时间就是金钱,差一天都是逾期。因此,要“迅速”。
同时,要把贷款的还款手续等处理干净,很容易留下后患——尤其是裸贷之类的方式。这个部分就更显示出了家长的重要性,成年人的经验、阅历、人脉等隐形资源是大学生所不具备的,而这些资源恰好可以把“后患”处理好。
有些家庭由于自身经济的问题,很难短期解决相应的问题,因此想要解决问题,还可以采用“降损”的不得已的方式。比如,通过正规途径(正规银行)的贷款来解决现有的高利息贷款,而拥有较长的时间来还清正规的贷款。如此,虽然还要多付一些利息——但相对于高利息而言,已经是降低了损失。
建议3:远离校园贷,切莫害人误己。
“吃一堑,长一智”;但是对于校园贷这样的事物,别抱着“在哪儿跌倒,在哪儿爬起来”的念头。远离,是最好的自我保护的方式。
据调查,有些在校生陷入校园贷的原因则是他们先成为了XX贷的业务员,看到贷款平台的“高利润”,而决定自己“开展业务”,而由此陷入其中。也有些人因为陷入XX贷之中,决定“转嫁伤害”,把自己身边的朋友也拉下水。如此种种,实为“害人误己”,要嘛使自己越陷越深,要嘛会让自己变成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从本质上来看,其实大学生与校园贷的种种,还要归结到价值观的树立之上。
不饮盗泉之水,不食嗟来之食;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克勤克俭,无怠无荒………
当然,更需要培养的还是年青人的担当意识,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多想一想未来。
end.
btw:
1. 此文所提建议,仅供参考。因不是金融专业出身,如有分析不对的地方,请私信给我,谢谢。
2. 上午七时十五份,把这篇文章完成,但是我仍然觉得还有很多话要说,看来需要再写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