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明明是五一的比赛,却拖到现在来写,内心平静多了。
那天开了三个半小时的车,到达入住的酒店已经是晚上七点半。本来想着第二天比赛结束去周边玩玩,看看气温直逼37度,好多景点需要提前预约,还是放弃游玩的心思,回家休息才是正解。
睡了美美地一觉,8点在酒店餐厅吃早餐。吃完回房间休息一小时,提早半小时到达比赛场地。签到后孩子说:“妈妈,我有点紧张,嘴唇在发抖。”我噗嗤一声笑出来,还是第一次听说紧张到嘴唇发抖的,我鼓励道:“现在紧张是正常的,等上台了就不会这样的。台下家长只关注自己家孩子,评委也只是低头听打鼓的声音,所以没人会看你的。相信妈妈,你打得很棒,加油。”孩子点点头。
他的老师也到了现场,过来给他加油打气。轮到他上台,我挥手示意,他看到了,一手举着鼓棒朝我这个方向挥了挥。属于他的音乐一响起,他沉浸在音乐里舞动着鼓棒在鼓面上、镲片上敲出动听的音符。我的视线从未离开过他,直到曲子结束。我没有将这一幕录下来,一是位置不好,二是怕他看到紧张影响到发挥。问老师孩子打得怎么样,他说挺好的,得到老师的肯定那我就放心了。
——02——
台下近大半年时间的练习,台上两分半钟的表演,加上来去近七个小时,值得吗?答案是值得。
记得前年参加比赛后,结果在一两天后就出来了。这次却等了一周,在母亲节这天收到老师的祝贺微信:得了一等奖。我兴奋地向他们父子俩报喜,他们却很淡定地说知道了。我抱着孩子说:“这次你凭自己的实力获得的,妈妈不邀功,你自己的功劳。”先生说:“你陪他练习,有你的一半功劳。”我连忙摇头否决了,我是陪着练,但主导的一直是孩子自己,我只是个观众。
孩子确实是进步了,至少没在背谱子这个坎上困难过。原先我建议是死记硬背一行行记谱,他坚定否决,说有点熟悉可以试试不看谱凭感觉打出来。我拗不过他,就让他尝试一下吧,摔跤也好,他能吸取教训知道下次怎么做。最后效果不错,准备充分,就没有像前年那样焦虑了。
现在在课堂上我也在慢慢放手,不再站在他身边帮忙记他该记的谱子,而是让他自己去和老师沟通探讨,回来自己练习,不会或忘记什么我再帮忙发微信问问老师,偶尔把练习的视频发给老师指正。原先是隔天练鼓,在比赛前一周,我建议他每天练习45分钟,最后冲刺阶段加油一下。没想到他爽快答应了,非常配合。为了听出他打鼓的力量是否可以,我摘掉耳麦,每天听个十几遍,有时二三十遍,封闭小小的鼓房,躁动的鼓声、镲声撞击着我的耳膜,一周下来,我出现耳鸣,过了好几天才好。
——03——
虽然架子鼓刚开始不是他喜欢的,也不是打得最好的,但他一直在努力坚持。多次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后,他不再排斥打鼓,有点慢慢喜欢上了。我替他感到高兴,会一直陪着他学下去。文化课的学习有老师同学陪伴,往前走很容易。特长的培养靠孩子一个人去练习会很枯燥,很容易放弃,特别在没有取得任何成绩的时候。作为家长,我觉得自己有这个责任陪他一起渡过困难时期,陪他去努力拼一个“我也可以”的可能。这样,他以后在做别的事情的时候就不会轻言放弃,相信自己也可以做到。
一个阶段告一段落,八月份还有一次比赛,继续加油争取取得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