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这两个字,我们应该都不陌生。
想找到一份好的工作,要努力;
想去看看诗和远方,要努力;
想过上更好的生活,更要努力。
那么我想问问大家,你觉得自己努力吗?
别误会,今天我不是来给你灌鸡汤,喊口号说“遇到任何事努力往前冲”的。
读大一的时候,我自认为自己已经很努力了,虽然那时候很迷茫,不知道自己未来到底要做什么,但我花了很多时间去做各种看起来对自己人生有益处的事情。
彼时我买了一堆书,有《人间词话》、《活着》、《百年孤独》、《人类简史》等各类书籍,我逼着自己都去涉猎,手机上下载了很多app,要求自己关注政史财经娱乐等各类新闻,还买了一套新概念练习册学英语。
我几乎不玩游戏,也很少睡懒觉,把时间都用来做“有用”的事情,但好像还是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直到后来我听了一堂课,才豁然顿悟。
课堂上老师问:你们知道巴菲特的午餐为什么这么贵吗?
下面一片窃窃私语,大家都在讨论着。
我也在想,巴菲特的午餐能拍卖到几千万,究竟是为什么?
我们没讨论出来。
随后老师公布了正确答案。
巴菲特对拍卖下他午餐的年轻人说:请把过去一年中您认为最重要的二十件事情写下来。
年轻人很快写了出来。
巴菲特说:请在其中选出您认为最重要的十件事。
年轻人的速度明显慢了许多,显然是在纠结该去掉哪些相比较而言不那么重要的事。
待得年轻人选完后,巴菲特又说:请在其中选出您认为最重要的三件事。
年轻人对巴菲特的要求感到奇怪又为难,他说:这些事对我来说都很重要,我选不出来。
巴菲特说:孩子,你可以的,慢慢选吧。
最后年轻人用了很长时间,选出了他认为自己过去一年中最重要的三件事。
这时巴菲特问他:如果您过去一年的时间只用来做这三件事,结果又会怎样?
年轻人突然明白了一切。
我也突然明白了一切。
看各类书籍丰富知识重要吗?重要。
关注各界新闻开拓眼界重要吗?重要。
学好英语走向国际化重要吗?重要。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总觉得这个很重要,那个也很重要,每样都想兼顾,却不知道自己的精力和意志力是有限的。
而用不同的时间和精力来做同一件事,得到的结果自然也不一样。
我遇到过一个学弟,他一共报名了学校的五个社团,还加入了学生会和青年志愿者协会,后来他去参加了这些组织干部换届的竞选,最后的结果是都落选了,他还报名了小学教师资格证和导游资格证考试,最后都没考过,有人问他是怎么看待自己浪费了两年的大学时光这件事的。
他说:我并不觉得自己是在浪费时间,相反这些经历给了我很多的收获,我觉得很有意义。
能从失败的事情里总结出意义固然很好,但如果我们仅仅将目光聚焦在这样一丁点的收获上就觉得满足,却不去反思如果没做出这些错误的选择,我们可以收获的东西更多,最终的结果便是掉进一个“只要有用”的陷阱,然后陷入盲目努力的沼泽里无法脱身。
因为“有用”并不等于“值得”。
时间很宝贵,用一分就少一分,我们必须要考虑成本。
而看完了这篇文章的你,我希望你也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你这一年中最重要的三件事是什么?决定了之后,就把那些不重要的事情排除,倾注自己所有的精力在这三件事上。
后来我又从一本书里看到了“二八法则”,更加清楚地明白为什么我们的努力和别人的努力结果总是差别很大。
“二八法则”的意思是说: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
真正能决定我们未来走向的事情,只有20%。
那些厉害的人,很清楚自己应该把精力和时间放在哪些事情上,懂得取舍,懂得抓取关键。
带着这样的思路去做事,会更专注也更高效。
这不是在投机取巧,而是将我们有限的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最重要的事情上,使我们的付出产出比尽可能最大化。
将这个思路具体运用到我们的大学生活中就可以得出:
如果你已经决定好自己未来的方向是考公务员,那从现在开始你就要分析一下大学哪些课程是对你考公务员有帮助的,有帮助的科目要尽可能拿高分,而几乎没什么帮助的科目就无需花太多精力在上面,能及格就行了(不及格无法毕业)。
如果你想考研,就要早点确定好研究生的专业和院校,找目标学校的学长学姐了解清楚复习的重点,给自己做好学习的计划,少参加学校的课外活动。
如果你想毕业后找到一份与大学专业对口的好工作,就要把自己的专业课程学好,多去搜寻一些求职的信息,了解清楚你意向行业的情况,看看自己和目标职位的差距在哪里,对标去努力,而不是花过多的时间考一些和本专业无关的证书上。
你的时间很贵,要用在值得的事情上。
选中20%最主要的部分,再把心无旁骛的努力投注进去,最终获得80%的收益。
拥有这样的思维,你可以比别人跑的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