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一句“不动心”,掀起了《孟子》全书的高潮,也奠定了陆九渊、王阳明心学的源头。孔子说自己四十而不惑,孟子说他四十而不动心。不惑,是脑子里明白;不动心,是情绪上平静。咱们的问题,就是脑子特明白,心里很不平!不惑与不动心,至少差二十年修养。
【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如此,则动心否乎?”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动心。”】
孟子说,如果齐王能信任他,施行他的政策主张,则让齐国王天下易如反掌。孟子把者王道事业说得也太容易了。公孙丑就问:“假如夫子您能成为齐国的卿相,得志行道,建功立业,小则称霸天下,大则成就王道,都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如果有这机会,您会不会动心呢?”
这里的动心,应该说有三个动心:
第一,给你这个机会,说明天就把齐国交给你,你是否激动万分,夜不能寐,动心动到心跳。
第二,齐宣王三天两头找您论道,啥都请教您,您呢,也给他嘴皮都说破了,道理都讲白了,怎么做一步步都安排好了。他呢,就是叶公好龙,老师您说的都对,但是我做不到,我有实际情况……你会不会动心动气,恨铁不成钢?
第三,他听了你的,让你来干。这等地位,责任重大,也不会风平浪静,一帆风顺,总有艰难险阻,那阻挡改革的利益集团,要跟您殊死一搏,您会不会也有疑惑恐惧,而动摇心志呢?
孟子说:“不,我四十岁之后,就不动心了。”
这一句话,就掀起了《孟子》全书的高潮,也奠定了陆九渊、王阳明心学的源头。
孔子说他四十而不惑,孟子说他四十而不动心。四十而不惑相对容易,不动心那是千难万难,遇到不平之事,你脑子里那道理都明白,心里却不能平静!这就是不疑惑易,不动心难!
王阳明在第一次科举考试落第时说:“我不以不得第为耻,我以不得第而动心为耻。”没考上,没关系,下回再来,但如果因为没考上的郁闷,影响心情,那就是修养不够。
【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曰:“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
公孙丑说:“哇!如果是这样,老师您比孟贲强多了。”
孟贲什么人?是个著名勇士,超级猛人。《东周列国志》说他“水行不避蛟龙,陆行不避虎狼,发怒吐气,声响动天。”他曾经在野外看见两头牛在那儿斗,上去给牛拉架,一手抓住一头牛的角,把它们分开。一牛牛服了,伏地不起。另一头牛还要拱。孟贲怒了,按住那牛头,右手一使劲,把那牛的角给拔出来,那牛死了。
有一次要过河上船。船上人已经满了,他最后一个到,要强行登船先渡。船人怒其不逊,用船桨敲打他的头,孟贲瞋目两视,发植目裂,举声一喝,波涛顿作。舟中之人,惶惧颠倒,都掉河里去。他自己登船而渡,到秦国去投奔秦武王。因为秦武王喜欢勇士。秦武王年少好强,看著名的孟贲来了,要跟他比举重,比谁能举起鼎来,武王自己举起来了,但体力不支,被鼎砸下来,伤重而死。
公孙丑说孟子比孟贲还强,意思是说,孟贲是气力足以负荷,仅能举一器一物之重,而孟子能当大任而不动心,这不是一个境界。
孟子回答说:“不动心,也没那么难,告子三十多岁就不动心了,比我还早。”
告子,这个《孟子》中的重要人物,在这里出场了。我们先不谈他,因为后面专门有一章《告子》,记载他和孟子的辩论。
【曰:“不动心有道乎?”曰:“有。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挠,不目逃,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
公孙丑问:“修养不动心,有什么方法吗?”
孟子说:“有。先说北宫黝怎么修养他的勇气,挺身而斗,如果他的肌肤被刺,他不会动摇退缩;怒目而视,如果别人刺向他的眼睛,他眼睛也不会眨一下。因为他自恃其勇,绝不示弱于人。他的心里呢,不是有大屈大辱才不肯接受,而是吃一点亏都不行!别人动了他一根毫毛,就好像在闹市中被人鞭打一样。他既不受辱于褐宽博,褐,是粗布,宽博,是宽大。宽大的粗布衣服,就是最便宜的布,最简单的剪裁缝纫,褐宽博就是匹夫了。他既不受辱于匹夫贱人,也不受辱于有一万辆兵车的君主。不论事大事小,无论对方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只要他觉得对方羞辱了他,就一定要报复。视刺杀万辆兵车的诸侯国君,就像杀一个匹夫一样不在乎。他不畏惧诸侯,受到辱骂,一定要骂回去。”
我们看北宫黝这人,差不多就是恐怖分子,他不是不动心,他是没心眼,没心眼的人,他的心怎么动呢?他根本没有!他不权衡得失利弊,像韩信受胯下之辱那样的事,绝不可能在北宫黝身上发生,他是遇神杀神,遇佛杀佛。
“另一个勇士,孟施舍呢,他培养自己的勇气的不动心之道,又有所不同。他说:‘战胜并不难,难的是敢战。我对于敌人,不是说我有把我能赢我才不惧。而是当遇着劲敌,眼看着战胜不了他,我能像能战胜他一样,不计较强弱胜败而有惧怕之心。如果要衡量敌我强弱而后才跟进兵,算计得自己有把握赢才敢合战,那你就会逡巡退缩,怎么打得了仗呢?我也并不是能必胜,我只是能不以他三军为众,不以我孤身为寡,能勇往直前,不畏惧而已。’”
从孟施舍的话来看,他是个勇士,但不是一个会打仗的,《孙子兵法》讲究先胜而后战,就是不打无把握之仗。孔子也说过子路,说“我不带不知道害怕的人上战场。”这个,我在《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和《华杉讲透论语》中,都详细讲过,这里不展开了。
接着听孟老师讲:“北宫黝、孟施舍的养勇,当然都能做到不动心,但要说他们内心的本质,却又有不同。孟施舍是以无惧为主,守的是自己,他的气象有点像曾子,平时凡事反求诸己,在自己身上找。北宫黝呢,有点像子夏,他是不能吃亏,他要的是必胜,他是专门盯着别人,不服别人。你要说他俩谁更勇敢,谁更能不动心,好像都一样勇敢,一样不动心,但是,我还是觉得孟施舍的心态,更得要领,也更简单可行。因为孟施舍是盯着别人,盯着别人,那有时真是大可不必。北宫黝是盯着自己,求自己则无往而不得自由。”
这里要细细体会一样,我是盯着别人,还是盯着自己,是老想着不能吃了亏,还是只关注自己,算自己的账,不算别人的账。
北宫黝和孟施舍,都勇敢,但在养勇上,还有本质差距。至于说到追求义理之勇,那他们又远远上不了台面了。
“以前曾子曾经问子襄:你想要勇敢吗?我曾经听孔子老师说过,勇气有大小,那血气之勇,是小勇,没有价值。要勇,就要那义理之大勇。当我和别人有冲突,我先反躬自问,检讨自己,如果理不在我这边,哪怕对方是弱小卑贱之人,我也不会去恐吓他,反而我还会害怕他,因为我理不直气不壮嘛。自反而缩,缩,就是直,曲直的直,理直气壮的直。如果我反躬自问,义理在我这一边,我要坚持真理,那么,虽千万人吾往矣!对方就是有千万人之众,我也理直气壮,奋然而往,与之相抗而不惧!这样的大勇,才是你该喜好的!
“所以呀!北宫黝之勇,是能守得自己的勇气。跟孟施舍有差距,孟施舍是像曾子一样反身循理,真正是守约,是得了要领。”
孟子的不动心,也是从这个基础上守起吧,是在自己身上求。
孟施舍和北宫黝的生平事迹,都已不可考据,我们也不追究了。曾子的道理讲得比较明白。批评北宫黝怎么把子夏给卷了进去,不知道,也不深究了,继续往下学。
【曰:“敢问夫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与?” 】
公孙丑接着问:“那老师您的不动心,和告子的不动心,又有什么区别呢?”
这个,咱们下回分解。
我的孟子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中华书局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中国华侨出版社
《孟子正义》,焦循,中华书局
《孟子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