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我和几个朋友办了一个周末“讨论会”,每周由一个人作30分钟的主题分享,然后大家就这个主题展开讨论。我们先后讨论了“善良还是强大”,“不要随意评价别人”,“什么是科学”,“爱护动物的自我修养”等主题。这个过程中,我对特定的主题有了新的认识,也对如何优雅的讨论有了一些思考。
与人讨论的目的是什么?我理想中的讨论大概是通过言辞的碰撞激发出一丝新认知,而现实中更多的情况是几个人自说自话,A提出了一个问题,未等回答,B就把大家的注意力转移到了另外一件事上,然后C突然插上一句……有时候,场面上看起来针锋相对,争论激烈,内容却是“随机游走”,缺乏连贯,除了激动和无奈,便没有多少其它东西了。
以下对“倾听”,“讨论”和“辩论”,结合以前的经历和在“讨论会”上的想法,做一些总结。
关于倾听
刚认识前女友的时候,她是一个“问题孩子”,总有一堆不大不小的问题找我吐槽,说个没完没了。作为学长,为了展示自己的“聪明”和“理智”,我总是试图在自己的世界里给她提供一个现成的答案。她一说完,我就对问题展开详尽的分析,平铺直叙,层次分明,气势恢宏……最后发出理性的呼喊,“你不要怎么怎么样,你应该……”
甚至有一次,在电话里,一边的我在诉诸于理性,女友在电话那边怒从中来,气得直摔杯子。我却没有发现她情绪失控,还在一个劲儿的自说自话,结果自然是不欢而散。男生的这种表现通常被称为“直男癌”,好在我在“癌中期”逐渐认识到了这个问题。
有时候,女朋友或者其他人,找你抱怨或者倾诉,并不都是想寻找解决办法。他们想找个人说说话儿,说开心了,自个人就把事情解决了。话句话说,他们只是想倾泻一些情绪。即使倾诉者向倾听者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应该在安抚了情绪之后,再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明白这个道理,是后来的事了。
“一个合格的心理咨询师,心里会有很多问题;一个不合格的咨询师,心里会有很多答案。”这个道理对于一个普通倾听者也是一样的。如果我们不能耐心的听完,加上引导性的发问,让倾诉者把想说的都说出来,心里的结打开,那我们提供的解决办法是狭隘而不切实际的。
做一个耐心的听众,听清楚对方在说什么,搞明白他为什么要说这些,这是一个倾听者的自我修养。
关于讨论
随着年龄和见闻的增长,我们朝某个方向的惯性越来越大。换句话说,作出改变的惰性越来越大。很多场合中,我们一边试图展现自己的影响力,一边谨慎地拒绝被别人影响。最近悟出了一个小法子,在讨论中不要试图去影响或者说服别人,这会让沟通更加有效深入,最终反而可以更好的影响别人。
碍于脸面,我很难做到当场承认自己逻辑的漏洞或者观点站不住脚。一旦讨论往“谁对谁错”的方向上走,就像一个角斗士,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即使已经脆弱的不堪一击,我也还要装出一副真理在手的样子,强撑着呐喊“你说的不对,事实上……”激战之后,冷静下来,我发现从讨论中没有多少收获,既没有影响到别人,也没有获得新的认知。我们都站在自己的世界里告诉对方,“我是对的,你是错的”,却没有人愿意放弃自己的阵地。
不像做科学,生活中的问题或者一旦涉及到三观,没有适用于任何人、任何场景和任何时间的真理。我们都依赖于过往走到今天的经历,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路径依赖,经历和见闻的局限性让很多在我们身上好使的法子,换个人就没有用了。因此,我更喜欢“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以支撑某观点”这种表述。而不是,“我不赞同你的观点,因为有这么一件事说明了截然相反的问题”。即使这两种表达的内容是一样的,但是第二种更具有攻击性,对方接下来很可能为了维护自己的立场而失去理性,这不是讨论的初衷。
事情不是非黑即白。我们想支持一个观点,无论是引经据典还是寻找现实案例,总能找到支撑它的论据。就像魔鬼想作恶,也能引用圣经。试图通过个别案攻下对方整个阵地,不是一种聪明的做法。 如果讨论的目的是说服对方,则容易陷于立场狭隘和“感情纠纷”的境地。如果讨论的目的是交换思考问题的视角,彼此更容易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问题。既能够相互理解,也能站在新的角度思考问题。
很多情况下,我可能当时没想明白对方的观点,或者不好意思承认自己的漏洞。只要我听进去了,一个人的时候,我还会慢慢回想说过的话。一旦想通了,就可以达到了更新自己思维方式和拓宽知识边界的目的,这便是我讨论的初衷。反之,如果聊天的过程充满火药味,即使冷静下来,我想的也无非是,“他说的就是不对嘛,自己错了还不承认,真是个愚蠢至极的人”,这样脆弱的骄傲显然毫无意义。
我理解的优雅的讨论,不以说服对方为目的,旨在互换思考问题的视角。我曾和一个朋友讨论“什么时候买房”这个问题。我们俩都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交换了观点。这样问题当然完全没有说服别人的必要。很多其它的讨论也应该一样,“宠物狗应不应该栓链子”,“动物安乐死合理么”,“施舍是一种善良么”……我们从自己的角度,社会的的角度,或者其他角度,互换观点,说说自己是怎么想这个问题。只要你的逻辑站得住脚,基本假设合理,即使我不赞同你的观点,也会尊重你的想法。
我喜欢大大方方承认自己漏洞的人,也理解那些捍卫自己立场的人,我希望我们之间的讨论能为彼此提供一个看待问题的新的角度。我希望自己既能坦诚自己的错误,又能及时接受更好的观点。
关于辩论
如果“倾听”(倾诉)和“讨论”中的双方是两条平行线,保持着适当的距离,那么辩论中的双方就是两条相互缠绕的线。若非熟练的以求知为目的的人,辩论往往容易演变成为道义的讨伐,或者诡辩。我试图成长为一个优雅的辩手,仍在苦苦挣扎。下面对我的辩论信条做简单总结:
首先,以学习为目的的辩论要理解对方的观点。怎样才算理解了对方的观点,理想的情况是,把自己放在对方的立场上想问题。清晰的表达出对方的观点,获得对方对你所陈述的他的观点的认可,这才算真正理解了对方的立场。
理解对方的立场之后,开始阐述自己的观点,厘清双发分歧的根本不同点,基本前提、假设是否不同。先“攻击”在基本假设下的逻辑,再分析“基本假设”占不占得住脚。我们曾辩论过“饲养宠物”这个话题,一方的观点以“人类中心主义”为基本前提,另一方则以“众生平等”为基本前提。基本前提,有点类似三观,涉及到个人信仰,一般不做攻击。辩论开始,终点应该关注对方的逻辑是否经得起推敲。其次,虽然每个人有提出不同“基本假设”的自由,但一旦落实到可操作性上,比如“如何对待校园里过多的流浪狗”,观点就得经得住现实的检验。这时可以从可行性上展开辩论。
尊重基本假设,重视逻辑,与现实结合,这是我理解的优雅的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