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讨厌被人绑架,比如说:我去商店买东西,店员无比热情地给我介绍这个介绍那个,热情到让你不买都不好意思--这让我觉得我被绑架了;我出去旅游,一大堆人对着远处的山头狂拍,导游在旁边喋喋不休挑逗每个人对意境的想象--看看看看,是不是很像一头老虎的左耳朵?--就我一个人不拍照,这让我很不自在,我也觉得我其实被绑架了。我以前从来没有看过卡佛的作品,这次被他名声吸引,就看完了《大教堂》,我看完了之后当然有想法。可是我很不希望我的想法被他的名气和别人对他的推崇所绑架。
比如我说:我不喜欢这本小说集。会带来两种反应:第一种是觉得我水平太差,感受力太差,所以欣赏不了那里面的美--我能想象到有这种想法的人大概的样子,有点儿失望,也点儿鄙视,有点儿呵呵;第二种是觉得我在反向装逼,当大家都说好的时候你说不好,这不就是另一种装逼吗?也因此对我更加鄙视。要是有第三种人,觉得我说得太对了,太TM就是这么一回事了,厄,我又觉得我很愧疚--因为我其实还算是喜欢这本书。
于是就有人晕了,会有人扯着我的衣领问:你能不能给个准话,喜欢还是不喜欢,好还是不好?--我很干脆的回答:喜欢,好--但不是特别好!
《大教堂》包含了4个短篇小说、一篇卡佛自己的话。4篇小说中,我很喜欢其中的两篇,另外两篇我不是很能理解,就是“大教堂”和“羽毛”这两篇。当然,我不是说我不懂文字本身,他描绘的意象我也能感受一二,甚至文中人物的经历、思想我都能触摸得到,我不懂的是:为什么写这个?这个也能算一个小说? 这让我想起了海明威的小说。海明威的小说中也有一些让我有这个感觉,我模模糊糊地觉得,卡佛是不是曾经很推崇海明威甚至试图模仿他?他自己的话里倒是提到了海明威,但是这样的结论是找不到的。所以我也就不深究了。转而试图从他的小说本身探查一下。
以“大教堂”为例(这有点儿像一张唱片的同名主打歌),这小说写了什么?他写了:妻子的一个盲人朋友来我家做客,我们一起喝酒、抽烟、吃饭、看电视;电视里面出现了大教堂,我因为无话找话就给盲人介绍教堂。盲人让我尝试把教堂画出来,还让我闭着眼睛感受一下。--就这些。一个没有明确主题,没有明确目的,流水账一般的小说。看完了想了想,想了想就可能忘个光。
于是我上网去查一下别人是怎么看这个小说的,说实话,看别人的评论真是让我累--因为里面充满了“象征”、“意味”、“领悟”这样很主观的话,我接受起来特别困难。于是我转而再回想我看的时候的第一感受,终于有那么一点理解了。所以,以下是我浅见,欢迎指正:
这个小说是一个生活的“横截面”,也就是说,作者选取了生活中的一个场景,他只是把这个场景细致地描绘出来,尽量按照原样展现出来。我们不应该单纯地用“小说”这种眼光去看,反而应该更多的用看一幅画的想法去接受它。又或者,用一种欣赏“诗”的出发点去看待。这个横截面是带有血肉的,有情感在里面贯穿,有思想在流动,人物栩栩如生。但是,嘿嘿,但是,作者只是在精心地布局,精心地取舍画中的风景,呈现自己觉得可以呈现的东西--他并不是要说教什么,他也不是在影射什么--他是一个记录者!
我一直觉得,作家这个物种与哲学家是有区别的:哲学家可能告诉你生活的本质是什么,而作家不是,作家只是呈现生活,也可以说创造生活的景象。你从这些景象里面看到了什么,那是非常个人的事情,是你自身生命与眼见景象的结合感悟。作家创作的生活景象,也许可以刺激出无数个哲学家--这就是区别。
因此,在转换一个思路之后,我也开始欣赏这个短篇小说了--却完全不同于网上某些人的看法,那些看法我觉得太公式化、太职业化了:这个隐喻加那个象征,如此孤寂又这般痛苦的--太确切化了,也许卡佛写作的真实目的就只是“记录与呈现”,仅此而已。至于我们从里面看到了什么,那是我们的事情,与他无关,他也不大想把属于他的确切观点展现出来,那样的话,也许就缺少了真正的血肉,缺少了未知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