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曾是个愤怒的青年音乐教师。
现在不是了。
之前常愤怒:学生不练琴、家长不监督、沟通不流畅、思路不统一……一天琴课之后,除了累、饿之外,气短无力之感颇严重。在不少同龄音乐老师的朋友圈里,也常能嗅到或浓或淡的憋闷和郁结。
最近两年左右,我仿佛突然想通了一些道理,加上境况渐渐改善,心态竟好了很多。今天写下自己的几点体会,一方面有小人得志之心,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轻抚依然愤怒着的同仁,帮助大家以更平和的心态面对学生和教学事业。
一、好学苗当然是难得的
大家都知道,当谈论“这是个学琴的好苗子”时,我们谈的往往是一个琴童家庭而非琴童个人;而一个琴童家庭,成为“好学苗”,需要很多因素共同作用。
内因包括但不限于:孩子有适合演奏的生理和心理天赋,家长肯配合且有能力支持(例如懂音乐或至少喜欢音乐等);这些在以前的文章中说过多次,就不赘述了。
外因包括:政策有利好(例如艺术教育相关的政策让家长觉得,继续为孩子投资音乐教育是桩好买卖),股市不腰斩(琴课不便宜。我见到过一些琴童家庭,真的会因为资产波动而被迫砍掉“学琴”这种短期看来回报不高的教育投资方向)等等。
这些内外因素,都是造就一个优秀琴童家庭的必备条件。哪里那么容易,这么多条件,恰巧就集于某个家庭一身?所以一定要尽早接受这个事实:万事俱备,老师带起来得心应手的琴童家庭,本来就是极少数。
二、好学苗当然会选择好老师
大多数教育工作者都希望“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所以大家当然都希望能得到好学苗。然而,“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在师生互选这个系统里也很适用:名师包揽好学苗,而籍籍无名的年轻老师则似乎对自己的每个学生都不太满意,这是太现实、太常见的情况。
举个例子:有一天,一位老师从睡梦中醒来,身上莫名其妙多了一张“好老师”卡片。ta开始吸引更多学生。这有两个好处。第一,“样本量”、“病例数”增多,ta能更快地积累经验,迭代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方法。第二,假定“好学苗”在人群中遵从均匀分布,那么从概率角度看,ta的学生更多了,好学苗自然更多,自然能产出更丰硕的教学成果,给ta带来更好的声望,“好老师”卡片逐渐变成了“名师”卡片,让ta吸引更多学生。正反馈形成了。
但在这位老师得到这张最初的“好老师”卡片之前,上述种种好事都不会自然发生。稍微肯花心思(这个好学苗的标志之一)的家长,当然会搜索身上挂着“好老师”卡片的老师。而年轻的我们,又如何论证自己是个好老师呢?
三、青年老师的优势和劣势?
我想对大部分青年老师而言,比起年长的老师,最主要的优势在于廉价和认真:因为我们的档期没有那么满,所以时间成本没有那么高,课时费也相对便宜,这就是廉价;因为学生还没那么饱和,年轻老师对每个学生也会更重视,希望通过学生的成长,体现自己的价值,这就是认真。综合来说,家长的每一元学费,可以买到更多的“认真值”。
青年老师的劣势则是经验和资源:见过大量学生样本的老师,看到某个新学生身上的问题,会从以往的“案例库”中调取出几十份类似的档案,对比分析,并可以近乎本能地给出一个基本不离谱的解决方案,这就是经验;我们也都知道,让学生在音乐上取得成功,仅仅靠“帮助他们拉好琴”是不够的,还需要老师调用自己的见识和社会关系,带给学生更高的平台、更好的机会,这就是资源。
培养孩子学习演奏的家长,有些在经济上相对充裕。因为有优渥的经济实力,他们可能对“廉价”没有那么强的追求,而年轻老师的“认真”又很可能感人有余,实际意义不大。如果琴童家庭真的非常认真且思路清晰,希望给孩子的学习演奏之路做大投入,那么普遍而言,他们选择年长老师,尤其是有名气的长者,成功的概率会更大些。这也是个比较残酷的道理:音乐教师注定不是个“少年英雄”型的行业。
四、如何扩大年轻的优势,并缩小劣势?
我们知道,保持廉价、打价格战,当然不可取。那就一定要坚持、发扬认真二字。
常听到一句话:“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遮掩战略上的懒惰”,这个道理大概可以套用到这里:认真不是战术上的,它不只发生在课堂上,不是认真指出学生的所有错误,并认真地为此生气,而是一定要抓住一切机会,坚持学习和自我提升。
我听过一位年长的大提琴教师的教研分享,他说,自己年轻时,能接触到的练习曲谱有限,每得到新谱子,就欣然用最快时间完成牢固的记背;积累半生,时至今日,给孩子们讲课时候,依然能够背谱演奏绝大部分曲目,并熟知每首曲目中的易错点及改正之法。所以青年老师应该知道,大部分今日在教学上舒畅、顺心的老教师,年轻时同样经历了大量的积累和磨砺;且唯有认真经历过那个阶段的老师,才能在教学事业上繁荣昌盛,直至今日。
很多年轻老师排课很满,满到没有学习的时间。这样的大量排课,当然也是一种积累,因为前面说过,更大的教学样本量,当然能逐渐提升老师的水平。但我更觉得这是一种“陆军式”的积累;如果敢于抽出部分时间,哪怕牺牲少量课时数,多学一些东西,看看文献,上网查查资料,和同事们讨论讨论教学心得,说不定能获得“空军式”的积累——毕竟今日网络技术发达,资料更丰富,交流更便捷,今日的青年老师,应该比三十年前的青年老师有更快的学习、成长之路,并能更快地补足自己因年轻而缺乏的见识、经验、资源。
五、我们是否检视过自己的愤怒?
很大程度上,愤怒根源上来自于无力感,即鲜明地感受到自己对状况无力操控。
对音乐老师来说,这种无力感有两个来源,一是孩子本身的难见飞跃,二是琴童家庭的交流不畅、配合不够。
孩子:孩子只是小动物,而演奏又是件超级复杂的事。这样的“训练”,在很长时间里,都注定无法立竿见影地看到效果。这种因为看不到自己工作成效带来的无力感,再正常不过。
家庭:孩子的想法、家长的想法,和老师的想法,大概率上是难以三合一的。别说三合一了,去掉老师这一项,日常孩子和家长的想法都经常打架。何况老师归根结底只是个顾问,是外人,并不对孩子的未来负责,主人翁意识完全没必要太强。另外,也不要把自己的愤怒美化为“对孩子发展的担心”。大部分时候,老师们觉得愤怒,根源上来自于觉得自己的见解(乃至存在)没有得到重视,这其实是自尊心在作怪。
六、我们是否检视过自己的认真?
我们是否沉浸在“我因为认真而愤怒”的自我正义、自我感动当中,不可自拔?
上文中,我已经提出了感人有余、意义不足的“廉价认真”。还有一种“偏执认真”,也要警惕:授课过程中,把琴童身上的每个问题都一股脑地指出,看似事无巨细、认真负责,其实并不利于琴童、家长认清并改正错误。老师应该辨别琴童所处的阶段和发展的方向,有选择、有先后顺序地指出其演奏中的问题,然后一口一个地吃掉这些问题,这才是更负责任的教学法。更要自我检视:不要为了塑造权威、展现见识,而尽可能多、尽可能快地指出错误。
七、我们可能终其一生都无法完全随心所欲
这也许是个安慰: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未来的更多苟且。
很多老师哪怕到年龄颇长,到他们教学生涯的极晚期,都无法百分之百地选择到顺心、顺手的学员。我见到很多比我们年长1-1.5辈的器乐老师,在年岁颇不轻的时候,依然在为个别学生的鲁钝、家长的不配合而在香烟缭绕中眉头紧锁。另外,我们曾经谈到过:绝大部分琴童会在18岁前的某个阶段退出(而年轻教师的大部分学苗属于此列),而略有相关的另一件事是:和琴童一样,很多老师也不会一生从事一线教学,且其中有不小的比例会因为没有熬过苦闷的、注定没有好学苗的青年时代而另寻出路。
所以一个积极的想法是,老前辈们两鬓斑白也依然为学苗问题郁闷,年轻人大可不必为此顾影自怜。好好备课,好好教课吧!
作者:吴临风
公众号:大提琴爱好者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