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来简书的第三年。遗憾的是,我依然没能写出什么拿得出手的作品。关于适不适合写作这个事情,我曾经也问过自己。
第一次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是2014年。当时学校的文学社组织去华中科技大学听讲座,郑愁予先生那时候来了。
门前和窗户边都挤满人。我隐约听到老先生的声音,他是和夫人一起来的。听人说,他已经白发苍苍。
互动环节之后,人声嘈杂,我渐渐听不到老先生的声音。只好站在窗户边。
这时,一个大约三十岁的男人同我讲话。作为一个小女孩,我马上警惕起来。
但他接下来的话,却让我打消疑虑。
“我是这个学校的研究生导师,教现代诗”。他说。这时我认真看了看他,中等个子,面容清瘦。
他问我有没有带手稿,他可以帮我看看。遗憾的是,我那时没有开始使用手机文档,机会就溜走了。
我问他说,自己写了九年了,还是不好,是不是不适合写作?他说,写作是需要天赋的,但也因人而异。让我再坚持四五年,如果四五年之后,还是不行,那就放弃。
事实证明,我在写作上,毫无天赋可言。许多写手的处女作已经比我要好很多。
在我一边犹豫一边挣扎着想放弃的时候,在写手群看到一条消息。“如果你写了十万字以上,却还是被拒稿,那你大概率不适合写作”。
我看着邮箱里的拒稿通知和简书上的“18w字 1606赞”,陷入对自己的质疑和否定中。
但我又不甘心就这样放弃。管它适不适合,先写下去再说。就那么硬着头皮写,一不小心,又写了三万字。
当我已经习惯于收拒稿邮件时,一封录用通知让我明白——写作没有结束,只有开始。
我写了将近二十万字,才有机会刊发第一篇文章。如果说从前的日子是在纠结自己适不适合写作的话,那么那封邮件就是一个临界点。
我开始更多的问自己,努力的够不够。
很喜欢作家林培源,听过几次他的微课,旁征博引,对作品的解读琐碎,却脉络清晰。他说,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根本没有达到需要拼天赋的地步。
那时候还不太明白。接到录用通知的时候,我高兴之后有点悔恨。
那篇作品是我看了征稿函之后,读了四篇往期作品就下笔写的。全程几乎一气呵成,甚至没花到一个小时的时间。
那几乎是我准备最少,毫不抱希望的稿件,但它确实被刊用。
停下来想想,为钱写作,并没有什么错。谁都需要生存下来才能谈别的。可问题是,你拿什么让人给你钱呢?
你写字,有什么地方打动别人呢?编辑看那么多文章,凭什么录用你的呢?想赚稿费,你的文章能够传递什么样的价值观,带给读者什么样的阅读体验呢?
很惭愧,以前我只想着稿费,却没有想这些问题。
文章是写给别人看的。直到现在我才后知后觉。你笔下的文字,应该是礼物,给人以惊喜或感动,而不是日记式的自说自话。
与其纠结于自己是不是适合写作,不如先问问自己为写作努力了多久。
当你足够专注于写作本身的时候,你甚至根本不会问自己这个问题。如果不是想成为职业写手或作家,没必要纠结于适不适合的问题。
毕竟,写作本身,已经是一种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