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继续分析《桃花源记》的最后一段。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中的村民古朴好客,每家每户都设宴招待渔夫,渔夫逗留了许多天才告辞离去。离开的时候,村里人和他说,我们这里的事情,不值得和外面的人一说。
这里面最值得玩味的,就是村里人这一句“不足为外人道也”。
与其说是不值一提,倒不如说是村里人委婉地请求渔夫不要把这个村子的事情向山外的人广而告之。为什么不要说呢?这里地处山区,交通闭塞,与世隔绝六百余年,难道不应该主动接触外面的世界吗?这是我们现代人想当然的想法,放到南北朝那个时代并不恰当。文章开头用告诉我们,故事发生在东晋末年,正是南北诸国对峙,战争纷纷的时代。由于东晋偏安江南,国土锐减,控制的人口也随之减少,国力大不如前。为了维持与北朝对峙的状态,就不得不加紧搜刮境内的各族百姓。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如果被外人知道了桃花源的存在,那么必然要被官府发现,从而被征田税,服兵役、徭役,桃花源内悠然自得,无拘无束的日子也就到头了。
渔夫似乎口头上也答应了村里人,但出了村子,找到前路,就食言了。他处处做记号,直奔太守府而去。把桃花源的一切秘密都公之于众了。太守马上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派人前往勘察。结果渔夫怎么也没找到他之前做的记号,一群人迷了路,最终也没找到桃花源,不得不无功而返了。
渔夫为啥食言呢?恐怕是为了向太守邀功请赏吧。这可是为了一己私欲,出卖了一村子人啊!
我们可以在这里做一下猜想,为什么渔夫没找到记号呢?最可能的答案是村里人不放心这位渔夫,跟在他后面,看到他心怀不轨,做了记号之后,又悄悄的把记号给弄掉了。这才解释了为后面一群人迷路的描述。
南阳,中国古代南方的大都市,这里有个高尚的隐士名叫刘子骥,听说了这件事情,也想找到桃源村一探究竟。结果因病身故,也就不了了之了。南阳是东汉皇室刘家的发祥地,刘家最为这里的大家族,到了东晋依然如此。刘子骥隐居不仕,也和他的家族背景有关系。当然这属于题外话。刘子骥喜欢游山玩水,听说了桃花源的故事,跃跃欲试,结果因为身故,也没能成行。陶渊明特意强调了刘子骥是个高尚的人,当然是为了和渔夫黄道真进行对比,突出渔夫出尔反尔,小人的行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