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独立的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存在形式,每个人的存在都给周边人不同的感觉。我们不能说谁好谁坏,只能说是给你的感觉舒不舒服。但让人感觉舒不舒服决不能成为品评一个人品质好和坏的标准。每个人的存在形式大多是性格决定的,很难一下改变。但是很多时候,或许在说话做事之前可以思考一下,能让周围人稍稍感到舒服,偶尔还能给他们点惊喜,在这一点点的摸索中,或许自己的难以让人接受的性格就可以稍稍得到打磨。
一个人可能骨子里就冷淡,娘胎里带出来的,但是冷淡不表示自己封闭。有些时候,就得需要表达自己,让人多了解一些自己,不让别人觉得你难以接近,有距离感,这才是一个成年人应该具备的能力。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世界,只是这个世界的封闭程度不同,随着自己慢慢的成长,自己的世界应该是不断的开门开窗的。年纪不够,你不想跟不懂自己的人交流,你想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在你的世界里,你可以不理周围任何人,享受着自己带给自己的快乐,尽管这样冰冷的你让别人感到不舒服。可是随着一点点的成长,自己或许要懂得要让自己爱的人因为自己的存在感到舒服,感到惊喜,哪怕牺牲自己的某些选择。这才是成长,成长本来就是意味着不断打磨自己性格。
我不知道每个人是不是都能发现自己性格的缺陷性。就我而言,我从小到大,几乎没有认真但是我自己性格的缺陷性,至今为止,若不是受到如此猛烈的点醒,我或许也不会对自己有所反思。这点醒之所以能让我用几天几晚上的时间来回顾我的过往,是因为连我至亲的人都已经不想忍受我这样的性格了。我听过之后何等的羞愧,何等的难受,一个人连爱自己的人们都感到不舒服,那还有什么资格来坚持自己那所谓的原则。
我从小到大,就包括叛逆期在内,性格都没有什么起伏,可以说我基本没有叛逆期。只是性格一直是不冷不热,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到大学,陌生的环境一换再换,每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几乎不会主动与别人交朋友,也没有特别想要让别人了解我的欲望,对别人也没有多大的好奇心。当同学们主动靠近我的时候,我才会慢慢的试着去了解别人,所以在每一个环境中,主动靠近我的人就成为我特别好的朋友,其他人我懒得交流,懒得去理,就算一个班的人,毕业后,一句话都没说过的人也不是没有。
但是唯一一个永远不会改变环境就是家庭环境,从出生到死去,伴随一生。所有的家庭成员对彼此来说都是最重要的,不能与任何人比较,谁都代替不了。所以对待至亲的家人就不能与对待朋友同学用同一种身份。或许这就是在家人和朋友面前能展现出两个完全不一样的自己的原因。有很多人都说,自己奋斗一生,到头来不过是希望至亲之人可以因为自己的存在而感到多一点的幸福。所以,父母为了孩子奋斗一生,让孩子感到幸福的时候,作为孩子是否应该给予他们一点回应,让他们觉得自己存在的价值,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培养出来的孩子现在有能力去关爱别人了。而我在此之前好像没有考虑到回应他们这件事,好像觉着自己作为家中的小女儿,还在享受着他们理所应当的关爱。这样的自己的确过于自私,当一件件的往事堆积在一起时,会不会让父母感到失望?我想肯定会有点失望,但他们绝不会就此而减少对我的关爱。想到这里,我就忍不住流泪,这泪水是羞愧,是自责。我想要弥补,想要回应,当开始有了这样的想法的时候,当我想为了家人而打磨自己的性格的时候,我这是不是就已经开始改变自己了?当我有了和家人倾诉的冲动的时候,我的世界的门窗是不是已经开始慢慢打开?我不知道自己能用多长时间来让别人感受到能带给他们惊喜的我,我不知道我爱别人的能力能用多长时间可以让人感受到,我不知道我什么时候可以主动与别人交朋友,我不知道我什么时候可以主动向别人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但我已经开始改变,这或许还不算很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