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中任何一个人躺在手术台上,在麻醉师把我们麻醉之前,外科医生走了进来,说:“在手术方面,我真的没有受过多少训练,但是我爱我的病人,我会利用我的常识好好做手术。”这时你会有什么感觉?我们可能会惊慌失措,赶紧逃命去了。但是,对于那些相信爱和常识就足够的父母来说,他们的孩子可就不轻松了。
我们相信,只有心理不正常的父母才会做出伤害孩子的行为。但是,不幸的是,即使是那些爱孩子的、为了孩子好的父母也会责备、谴责、收买、威胁、惩罚甚至嘲笑、羞辱孩子,给孩子定性,或者对孩子唠叨说教。没有哪位父母一早醒来时就打算着要让孩子的生活痛苦不堪。没有一个母亲或者父亲会说:“今天,只要有机会,我就要向我的孩子大嚷大叫、唠叨,要让他丢脸、出丑。”相反,每天早晨,许多父母都下定决心:“今天会是平静的一天,没有叫嚷,没有争辩,没有战争。”但是,尽管有好的意图,讨厌的战争还是会再次爆发。发生危机时需要做出反应,而反应无一例外都会造成一定的后果,对孩子的个性和自尊造成好或不好的影响。好的影响可以使孩子成为一个品质高洁的人,一个有着怜悯心、敢于承担义务的人,一个有勇气、充满活力、正直的人。而不好的影响可能会养出一个自私、叛逆甚至暴力的孩子。每天的新闻报道里从不缺这样的例子。这就是父母需要学习的原因。父母就像外科医生一样,也需要学习特别的技能,这样,在处理孩子的日常需求时才有能力胜任。就像受过训练的外科医生在下刀时需要小心谨慎一样,父母在教养孩子时也需要技巧,在使用语言时要慎重,因为语言就像刀,他们能够带来痛苦,即使不是身体上的痛苦,在感情上也会留下很多痛苦的伤痕。
“你怎么这么笨!”
“没长耳朵吗?”
“快一点,比乌龟还慢!”
“哭什么哭?再哭不要你了!”
“说了多少遍了,还记不住?你是猪吗?”
“在幼儿园吃什么你都不知道?你傻呀!”
“别吃手,再吃细菌跑到肚子里,吃死你!”
“你看看XX,再看看你!真丢脸!”
“除了吃,你还会干什么!”
“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个没用的东西!”
……
这些话是不是听起来很耳熟?跟着说一遍是不是也很顺嘴?这些是蔑视、嘲笑、侮辱性的语言,但我们却已熟视无睹。很多时候,我们只是顺嘴一说,自己并未在意。马歇尔·卢森堡在《非暴力沟通》中一语中的:“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即使痛苦,弱小无助的孩子也只能默默承受,因为是最亲近的爸爸妈妈如此待他们,他们别无选择。爸爸妈妈是他们唯一的靠山,是他们生存之本,他们只能忍受。久而久之,他们就习惯了,而父母的嘲笑、侮辱慢慢就转化为一种心理暗示:自己就是傻、懒、一无是处、没人喜欢……这种自我否定、怀疑、消极的情绪,会让孩子成长为自卑、低自尊、低价值感的人。而且这些话会长期积压在他们心中,让他们也成长为语言暴力的使用者,甚至会更加恶劣。
看到这里是不是心里打颤了啊,说要为了和孩子建立亲密关系改变自己的父母就从管住自己的嘴,好好说话开始吧!而怎么才能好好说话呢?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