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曾经听过一个在线课程,是讲有效学习的,有一个观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大多数人的学习,尤其是在学校的学习,更多的是按阶段学习,所谓系统性学习,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层层递进。比如:语文就是先学字、学拼音,数学就是先学1-10,英语先学26个字母,音乐要先学音符、谱表……我们美其名曰“打好基础”,其实很多时候并不一定需要这么做,或者说,这样学习的效果并不一定最佳。生活中,我们可能更多的需要一种应用式学习、主题式学习。
说真的,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观点的时候,我下了一大跳,简直不敢相信。
从个人的学习经历来说,我和大部分人一样,接受着系统教育,不一样的是,中师毕业后,我经历了长达6年的自学生涯,直到考上研究生。
从工作经历来说,我自己就是一名小学教师,教龄接近20年了,而且长期教低年级,恰恰做的就是打基础的工作。
所以,这样的学习观点,对我来说可以说是一种颠覆。
可能有人会说了,学习当然要先打基础,你还不会爬呢,怎么能走呢?你还不会走呢,怎么可能跑呢?可是,您别忘了,有很多孩子,恰恰不会爬就学走,走不好就开始跑了(当然,至于先爬后走的好处,不是这篇文章要讨论的话题)。
也可能有人会质疑:不从基础开始学,能学会吗?你说的那种应用式学习、主题式学习,可能对大人来说可以,小孩子当然要先打基础了。
二
先别忙着否定,不知道这样两则当时刷过屏的新闻,有没有引起过您的兴趣?
第一则,暑假的时候,媒体报道,一位博士生导师爸爸,给自己家上小学的孩子,以及朋友的孩子,用带博士生的方法,研究课题,取得出乎意料的成果。
第二则,国庆的时候,清华附小的学生以苏轼为研究主题,做出了多篇有新意、有成果的学术论文,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不管这两则新闻引起了多少正反两面的观点,但是,的确给了我们一个成功的案例——看来,小学生的学习,可能也并不一定是必须系统化,必须一步步来,未必就不能有其他的模式。
再想想我在工作中经历过的一些事:
一年级的学生,书法已经很成熟了,好几种字体切换自如。
二年级的学生,钢琴已经弹到十级了。
三年级的学生,各级各类英语证书拿到手软。
学生做的科技作品,申请了专利。
做树叶画,本来只是为了让学生去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秋色,结果孩子们交上来的作品,幅幅让人惊艳!
做日历表,本来只是为了让学生更直观了解相关的知识点,结果同学们做的年历精彩纷呈。
……
作为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我又一次深刻意识到:千万不要小看孩子,孩子的能力绝不能低估!
三
其实,除了学习,在其他方面,孩子也经常给我们带来惊喜,比如:看儿童剧。
已经记不清什么时候开始带孩子看儿童剧了,开始的时候,做好了孩子不爱看、看不懂的心理准备,但是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孩子全程投入,完全进入了剧情之中。
在欣赏艺术这门课中,我们完全不用从基础开始学起,告诉孩子枯燥、高深的戏剧理论,了解什么叫“三一律“,知道什么叫“幕”,谁是主角谁是配角。孩子凭借对美的捕捉的本能,就能欣赏一幕幕优秀剧目。
从那以后,我更是放开手脚,经常带孩子去看儿童剧,什么样的形式都不担心。
最近看了一部有点儿特殊的儿童剧——《小羊肖恩》。原本看介绍是“英国动漫音乐剧”,我想一定会全场载歌载舞,又唱又跳。结果现场一看,唱歌跳舞倒是有,但是并不想我想象的那样,全场歌舞,而是没有对白、只有动作的“默剧”。我真的挺担心:
这样的剧,孩子能被吸引吗?
没有语言,孩子能看得懂吗?
有一幕是刮起了大风,小羊们被大风吹得走不动,到了门口又被吹回来,演员们全靠肢体动作表演,我问孩子:“你知道这是在干什么吗?”孩子好像觉得我很奇怪,两眼直盯着舞台,不耐烦地给我解释:“刮大风了,他们被风吹得走不动。”
当我问孩子,你看懂这个故事了吗?孩子说:当然看懂了!小羊们想办法,把那个要砍树的坏人的工具破坏了。
当我问孩子:“到底谁是肖恩啊?”(因为我们没有看过小羊肖恩的电影),孩子说:就是那个胖胖的羊。
说真的,这部剧如果让我看,我觉得很一般,几乎没有什么华丽的背景,道具也很少,只有几个演员在台上做出各种动作,对于看惯了各种“精心打造”的大片,再看这样的“小成本制作”,我很难被吸引。
但是孩子却不一样。他们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审美,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一颗赤子之心,带着淳朴去欣赏一切值得欣赏的事物,所以,才能够全情投入,得到不一样的快乐。
这次观剧,又一次给我上了一课:永远不要小看孩子。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有一首小诗说得好:
人人都说小孩小,
小孩人小心不小,
你若以为小孩小,
你比小孩还要小。
我觉得这是给所有大人的最善意、也是最深刻的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