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场,在我们老家就是大家聚集在一起吃饭的地方,一如官场、职场这样的词。 那时候家家户户还都没有院子,关了门就是自己家,开了门就能看到邻居家。
一个村里面一般会有好几个饭场,而离我家最近的那个饭场就在我家屋子后面,从我记事起,它就在那里。或许是因为那里有一处空着的宅基地,地方比较宽敞;或许是因为那里是村里的交通要道,东西和南北那两条路形成村子里的交通枢纽;也或许是因为那里有几位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所以它才那么聚人气。其他几个饭场跟它相比,倒是显得冷冷清清的。爱热闹的人们,有时候会端着饭,经过离他家最近的饭场,走很远的路来这个饭场跟大家一起吃饭,聊天。
饭场从早到晚都很热闹,那时候出外打工没这么流行,村里的青壮年还都在家乡。每天早晨天一亮,乡亲们就开始在饭场里活动了。常常我还在睡梦中,就听到有人在饭场里开始聊天了。一般这时候起床的都是上了年纪的人,睡眠较少,就早早地起床喂牛,喂羊,打扫卫生了。我躺在床上就能听到,我家屋子后面邻居的老头沙沙扫地的声音。碰上早起跑步的,或早起下地干活路过的,都会聊上几句。不一会儿,就有下乡卖豆腐、卖馒头的扯着吆喝声来了。
早晨吃饭的时候,无论大人小孩,都喜欢端着碗往饭场里去。男人们把饭碗放在地上,围成一个圈,蹲着吃饭。边说话边聊天,常常为了某个朝代野史上的一件轶事争论不休。那时候电视网络都没有这么发达,所以争论到最后谁也说服不了谁。然后在老婆或孩子的呼喊声中,意犹未尽地离开饭场。到下一次再聚集到饭场,人们又开始其他的话题了。
女人们一般站在圈外,大姑娘小媳妇孩儿他妈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吃饭,说话,或有时候站在圈外看男人们争论,像是在看笑话,有时候也会忍不住插两句。孩子们则在妈妈的身边安静地吃着饭,有的调皮又好奇的小朋友则一会儿往圈里跑跑,看看争论不休的大人,一会儿又跑回妈妈身边吃两口饭,这样往复。上学的孩子们则急急忙忙地吃完饭,呼朋唤友,三五成群地迎着明媚的的阳光、和煦的风去上学了。
大家吃完早饭,如果是农闲季节就靠着墙根或草垛,晒着太阳,懒洋洋地有一招每一招地聊着天。妇女们有纳鞋底的,给孩子做衣服的,织毛衣的,闲聊的。有时候会有下乡收鸡蛋的、换西瓜或水果的、炸爆米花的,修鞋的、焊盆补锅的,卖气球和小孩子玩具的。要是谁家有个喜事,晚上还在这里放露天电影。有时候还有下乡唱戏,说书的,我还记得在皎洁明亮的月光下,晚饭后,大家搬着板凳听书的场景。
午饭的饭场时间一般会特别短,而且人也不像早晨那么多,或许是依然在忙于上午手里的活,所以走不开。或许是外出了,没赶上中午回家吃饭,或许是大家吃饭的时间不像早晨那么统一,所以没有碰在一起。也或许是中午家里改善生活了,不好意思端出来吃,免得引起大家嘴馋。
饭场除了是大家在一起吃饭的场所,娱乐的场所,也是大家交流信息的场所。那时候的信息不像现在这么容易获取,很少有电视机的人家,大家交流的信息基本上都是靠听说,或出外打工的见闻。在饭场上,把自己的见闻说给大家听,来表现自己多么见多识广。当然除了吹牛,邻居们的家长里短也在这里从一个人口中传到另一个人耳中。然后家丑不外扬的事情,在这里传开来,弄的整个村里的人都知道。或许是这种原因,乡亲们都是知根知底的人,从祖祖辈辈开始都是。
随着出外打工的流行,村子里的人越来越少,每家的经济也越来越富裕,逐渐拉起了高高的院墙。那几个德高望重的老人去世后,饭场的人越来越少。电视机流行起来之后,很多信息都可以从电视上获取,再公开说一些众所周知的信息,大家也都表现得没那么好奇了。吃饭的时候都在自己家里吃了,边看电视边吃饭,屋子里还有空调,冬暖夏凉。
想来饭场的消失也有10来年了吧,而我现在也很少再回家,每每在家里的时候,早晨或晚上的村子里静悄悄的,只偶尔听见公鸡打鸣或狗叫的声音。很是怀念当初饭场热闹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