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个人原因,断断续续的读了一段时间的《如何高效学习》一书。虽然没有看完,我却深深的觉得这本书的已读部分深深的解开了我埋藏在心里的很多疑问。
很多人喜欢把一些“天才”体现出来的过人能力称之为“天赋”。并且认为自己并没有这样那样的天赋,所以人生的缺憾才那么多,提起来就哀叹不已。我曾经也是其中之一。
我曾深深地认定我无法学习理科,数理化简直像是天书一般的存在!
且不说网上曾经广泛流传的一边进水一边出水的游泳池问题。单单就一杯饮料,喝了兑水再喝,究竟喝了多少饮料多少水的问题几乎就费死我的脑细胞。在小学毕业时,我就决定对我的数学死心了。
也曾吃惊的发现,在初二物理第一次随堂测验的时候,简单的选择题题面我都无法理解。从此物理于我是路人。
化学好些。到了高中,一个叫做摩尔的量词让我理解了三年。准备会考做题的时候,我觉得我好像理解了什么叫摩尔,不过已经晚了!不会再接触化学了……
大约我是没有理科天赋的人,我曾认真的得出这个结论。
然而《如何高效学习》一书给我了不一样的答案。
是什么让一个人更聪明?是天资聪颖,还是后天知识的积累?或者仅仅是大学的教育起作用,还是也包括人生的各种经验在内?……
所谓的聪明是指能学得更快、记得更牢,而且信息的组织非常适合完成自己的目标。……
聪明人在学习中都会逐渐形成自己的一套学习技巧,有些人有意识去应用,大多数人则是无意识地应用,不同的策略会导致不同的学习效果。
这样反思之后,我想我对于理科欠缺的不是别的,正是从小学一年级就没有好好牢记的加减乘除,最基本的东西都没有好好学习,导致了我对理科深深的自卑感。这种自卑感直接决定了我的理科废之路。并把影响延续至今!
在《如何高效学习》一书中,直接将我这类情况归结为没有正确的获取信息。而正确的获取信息是作者提出的“整体性学习”的第一步。
之所以称为整体性学习,是因为他叫你认识到学习不仅仅是记忆一些事实,记忆知识学习的一小部分,我们要全面地认识学习。高智商者并不认为学科之间的界限那么清晰,他们喜欢讲知识视为整体,也容易将所学的知识与其它知识相联系。
通过整体性学习,聪明人能够很快地整合新知识。尤其重要的是,这样学到的知识很牢靠。他们是真正地“获得”了知识,对知识的理解更为深远,而不仅限于书本所说。
我为什么能够顺畅的通读文言文?
大学的时候,我读汉语言文学专业。有时候学习无聊了,就去看一些明清的笔记体小说换换脑子。
有时候朋友看到了,就会诧异我居然读一些繁体字的文言文小说:“你看这些不累吗?”当我说这只是消遣的时候,就会有仿若要吞蛋的小嘴呈现于面前。
大概在初中的时候,背诵一些文言文就成为了我喜欢的一项很有趣活动。
印象最深的是一篇叫做《乐羊子妻》的文章。记得那篇文章初背诵的时候总会缺两句话,为了使上下文连贯,我认真的解读每一个字的意思,联系上下文试图明白文章究竟讲了什么,以便于背诵。
后来文言文背得多了,就觉得自己对文言文理解的非常轻松。有一段时间在阅读古文的时候甚至可以看完注释,直接去看古文本身。即使是撂了十几年,重新看书也不会太费功夫。
我曾以为这是上天为了弥补我在理科上的缺陷而给我的补偿。后来读了《如何高效学习》之后才发现,我在无意识中做了多少:
我曾在初中到大学的每年长假泡在图书馆里面。虽算不上博览群书,也能按照出版社出的套书一架子一架子的看过去。大把的时间就那么在一页页书之间溜走了。
整体性学习意味着知识不是孤立的。……拓展才是整体性学习的真正开始。……拓展有三种主要方式:深度拓展、横向拓展和纵向拓展。
深度拓展需要在信息内部创造联系。……深度拓展的缺点是需要很多探索。……可能是牢牢锁定知识的最佳方法,但是同时也是最花时间的工作。
现在回想起来,我的文科之所以学得好,不仅仅是阅读的大量图书使我的文学素养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无意中构建的“高速公路”,也就是《如何高效学习》一书中提到的结构与结构之间的联系成功建立。
在大学写论文时,我几乎每天脑子里都能冒出几个比较文学论文的题目。应当就是这种“高速公路”带来的好处。
论整体性学习的好处
整体性学习的概念才一接触,我就感受到了这对于我即将进入的备考状态的好处:认真的获取信息,努力的理解信息,拓展这些信息与我的关系,并获得模型、高速公路和广泛地联系,在一边做题一边应用的过程中,纠正自己认知上的错误,最终取得好成绩,并应用于工作中。
同时在通过考试之余,也能让我更高效的学习,早日成功搭建自我的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