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在微信后台给我发私信,问我为什么很久都不发朋友圈了。我当时没有回他。不是因为我不想搭理,而是我有太多槽要吐,以至于我不知道该从何吐起。
前几天在某APP上看到了一个故事。大致讲的是作者有一个朋友,每天都会定时在朋友圈发一些鸡汤类文章。比如《你没有成为那2%的人只是因为你还不够努力》,《没有人可以一直成功,但成功的人从不畏惧失败》等等。起初作者认为这位哥们挺上进的,可2年时间之后,他的月薪也仅仅从5K提高到了6K而已。对比起这些文章里动则年薪千万的大佬们来说,他好像也没学到什么。作者说,因为和这位同学关系不错,所以一直忍了他2年,终于他再也受不了这样的精神病毒,将他给删了。
前段时间我接待过一个来巴黎玩的朋友。怎么说呢,是她让我学会了以后接待朋友之前一定要先检查她的朋友圈。
其实自从朋友圈诞生以来,我就比较排斥那些「食物照」。我理解有些人需要通过发照片来刷存在感,但是我不懂为什么他们会认为一盘牛排和几只螃蟹就能让他们众星捧月。而这位朋友,让我从第一视角领略了什么叫做活在朋友圈的人。食物上桌拍照自然不必多说,可食物没上之前她也能够对着调料台猛拍一通。逛街的时候偶尔会经过一些有格调的咖啡厅。我认为我心态已经够好了,她却可以跑到别人刚刚喝完咖啡走人的座位上拿起印着别人唇印的咖啡自拍。在她住的酒店旁边有一家五星级酒店,她在那里的大厅也留下了不少倩影。如果有人看到她的朋友圈,一定会认为这是一个常年穿梭在世界各大城市的富家小姐。其实她只是活在朋友圈里面的富家小姐而已。
去年有人问我要书单。我挤了半天终于挤出几本给他,在之后的几天里,我就看到他的朋友圈里出现了我给他推荐的书,还配了一段文字:“从今天开始,400天读200本书”。今年我们又在微信上聊起来,我想他读了那么多书,应该会有一些不错的推荐。然而当我问他要书单的时候,他告诉我他去年一年时间都被调去外地工作了,所以没时间看书。
其实几个人不过是现实生活里的一个缩影。旅游之前先晒机票,吃饭之前先晒食物,逛街之前先晒衣服,过节之前先晒红包 ,睡觉之前先晒房间。不知道这些东西你看腻没有,反正我已经腻了。
有人会说这是一种记录,一种对生活的记录。是的,这种说法无懈可击,也不能够证伪。可当你看到那些发了删,删了发的内容时,你就会明白,这不过是冠冕堂皇的说辞罢了。何况,有那么多更好的APP能够帮助记录生活,为什么要选择一个这么嘈杂的环境呢,也许他们希望他们的读者除了自己还有其他人吧。
一个人缺少什么就会展示什么,如果一个人确实像你的朋友圈一样活得那么漂亮,我会羡慕嫉妒恨。但是一个人本身活得水生火热还硬要秀我一脸,我就只剩下恨了。
其实人人都会有炫耀自己的需求。区别就在于有的人知道收获赞美和奉承不过是一种精神快感,爽了之后还得回到现实里面继续为人生搬砖,也只有这样才能带来下一次的精神高潮。可是有的人就像是中了邪一样,好好的精神快感变质成了精神毒品,一次又一次的麻醉自己。以至于分不清楚自己是活在现实里还是活在网络上。
发一条“明年我要走遍20个国家”很容易,可真要走过20个国家却很难。在朋友圈里拿赞很容易,在现实生活里拿赞却很难。问题恰恰就出在这里,真的难,假的简单,但你又非常需要这些赞,往往有人就会选择简单的那条路。
我一个学生在洛杉矶念书。月生活费5万美元,他的第三辆车是一辆迈凯伦。他们那个圈子每周会有一个聚会,一次的消费大概在2万美元左右。今年他刚在加州买下一个酒庄。按理说,他应该有很多东西可以拿出来晒,可他的朋友圈就只有两条状态,还都是日常的心情,连照片都不带。我问过他为什么不发朋友圈,他的回答比较简单:“感觉没什么可以拿出来晒的,我有的周围人都有”。
我问过他是否想发一些东西到朋友圈,他的回答是肯定的。只是他觉得现在自己还不够,毕竟拿着家里的钱在活命。等他把酒庄开好了,肯定发在朋友圈,顺便邀请一些朋友过来玩。
这个思维逻辑的区别很明显。和那些活在朋友圈里的人不一样的是,他只晒他有的,他不晒是因为他觉得这些还不值得晒。而有人却只晒自己没有的,因为他有的未必能晒的出来。.
此文为看点(生活那嗄达事)原创内容,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