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特教师暑期培训班,真人图书馆记录二。
2017.8.27 星期天 晴
培训第二天傍晚,听完茅老师对从江教育的考察经历,回到宿舍楼。在客厅跟两个颇有点年纪的人打了个照面。朝阳义塾的孙校长陪同着,介绍说:“这是明天要作讲座的老师。”
我打量了一下,长者是男的,有七十多岁的样子,另外一位是女的,青丝不再,但皮肤紧致。猜不出哪个是主讲,也猜不出两人的关系。隔天早餐,在食堂又见到了这两位,女的细心照顾那位长者,给他端粥拿筷。
上课了,这一场是儿童心理方面的内容。她端庄地站立在台前,任由我们打量,不时撩一下短发。苗条的身材,精致的五官,笔挺的鼻梁,颇像林志玲。她素面朝天,穿一件宽松的蓝棉布裙子、一双同色布鞋。
她选择坐在中间给我们讲课。真人图书馆,都是先从自己的经历说起,她的经历,与我们田野里长大的人完全不同的。
她出生在上海一家妇幼保健医院,与她家一墙之隔。然后跟随大学教书的父母到重庆(她强调自己的名是“重庆”的“庆”),在那里度过七年快乐时光:被父母的学生包围着,一天到晚玩疯了。那些姐姐们给她化精致的妆,她睡觉都舍不得洗掉。
她坐在离我极近的距离,时不时与我四目相对、视线交汇。
很快她被送到苏州的爷爷奶奶家。离开父母,她非常孤独寂寞。她甚至说:“我不喜欢这个城市,这是会杀人的地方。”她叙述上初中、高中、大学的“不堪”经历,引用同学的话:“我的青春期废铜烂铁。”这是她的心结,她选择儿童心理学作为研究方向的原因。
前一段时间,她用所学的“儿童中心游戏治疗”的方法,治愈了一个饱受折磨的孩子和家庭。我第一次听到创伤治疗的真实案例。
这个孩子就读于她所在的学校。一次,一个反社会的坏蛋绑架了孩子,躲进厕所隔间,用刀割他的胳膊,威胁说:“你再说错电话号码,刺穿你的眼睛。”很快,孩子被救出来,身体创伤并不严重,一周差不多就痊愈了。孩子第一周也表现得阳光灿烂;第二个星期,应激障碍爆发了,他随时随地处于惊恐万状之中。他表露出的害怕是非理性的,无所不在,连爸爸都不信任:“爸爸变成坏人怎么办?”只因为爸爸是男性,跟歹徒一个性别。
杨庆问我们,对这样的孩子怎么办?我轻轻地说:“陪伴,游戏。”她之前的叙述反复出现这样的关键词。她抿着嘴朝我笑笑,点点头,看向其他人。“信任!”“等待!”又陆续有几个声音回答。她都点点头:“大家说得都对,就是这样。”
杨庆的团队开始给孩子治疗,将学校游戏室向孩子开放,每天1-2小时,让他玩。“他能来学校,只是因为学校有个游戏室,可以让他玩,玩得忘记恐怖的经历。”这个陪伴着游戏的过程无比艰难,她说:“游戏室里,是对决。孩子歇斯底里地挖沙,把沙子扬得我们满头满脸,嘴里都是,我的心情真是……”我仿佛亲眼见到了她叙述的情景,眼眶都湿了。
她说:“我们只是陪着他游戏,不评价,不说教,不拗他。”在她专业的陪伴和指导下,这个ICU一样的游戏室,渐渐治愈了受到严重伤害的心灵。治疗过程从老师父母一起陪伴,到爸爸可以离开,在门口站岗;到妈妈可以离开,到老师可以离开,到孩子回到教室。她说:“孩子的爸爸很克制,看到孩子的痛苦并不直接表露,宁可到游戏室外去哭、去愤怒。其实爸爸妈妈只需要真情流露,就能加快治疗的进程。爸爸对坏蛋愤怒的眼神,对孩子紧紧的拥抱,都能让孩子感到安全。”故事的结局是这个孩子在治疗中成为一个小老师,他对赖在校门口的厌学孩子说:“你知道我们学校有个别人都没去过的地方吗?里面全是玩具,你想去玩玩吗?”
我沉浸在她温婉生动的讲述中,完全入情入境,忘记时间的流逝。她讲完这个创伤治疗的案例,还给我们介绍了哀伤治疗的几个案例。她教给我们很多,有教育孩子的方法,也有与家人相处的智慧:
“在游戏室里,不评价孩子。来自陌生人的善意,无价之宝,让孩子觉得这个世界是美好的。
“给孩子一个坚实的,朝向世界的踏板。不安慰,不说教,只是陪伴。
“对待孩子,以温柔而坚定的态度面对;对待自己的父母,我们也要守住界限。我们要敏感,要承担,但也要自我保护。”
杨庆是充满爱心的,基于科学方法支撑的爱心,才是有力量的。她向我们揭开了“儿童中心游戏治疗”的面纱,没有讲那些高深的理论,那样讲大概我也听不懂。
互动环节,大家提问一个接一个,她都耐心倾听、适当建议。同行的刘老师,有一对两岁的双胞胎,爱咬人,问杨庆该怎么办。“在游戏中不作评价,但要设限,当孩子的游戏进入危险境地,要用下面三步制止:说出事实,告诉界限,给他出口。比如孩子要咬人,你就说,你想咬我,不可以的,给你个咬嘴。”突然她望向我,说:“你的目光,是这样的意思,看看杨庆怎么解答这个问题,是吧?”我肯定,她会读心。
讲座结束,大家又聚到餐厅吃饭。我走过去,向她表达我的谢意:“杨老师,你的讲座非常精彩,我听了很感动,谢谢你!”她温柔地注视我,点点头说“谢谢”。那个长者是她的姨爹,陪她来参加这次活动,也一起聆听她的讲座,据说还问她:“你哪能嘎许多闲话好港个拉?”
我记得和她在一起的很多细节,她的海派精致,她的敏感细腻,都印象深刻。她就像一个窗口,窗外有我从未见过的风景。我想去看看她推荐的电影《菊次郎的夏天》,以及她推荐的儿童心理学的书《孩子与学校》《孩子与恶》《孩子与宇宙》 。
温柔而坚定的儿童心理学家杨庆老师,也是我的同龄人。
PS:回来后看了她推荐的电影及书,又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