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永远记得这样一个黄昏:
学校在放暑假,一群农民工在装修校舍。北京的七月,骄阳似火,热得人无法呼吸。太阳萎下去之后,我和舍友出门觅食。那群农民工们,也到了晚饭时间。
他们席地而坐,两盘寡淡的菜,摆在中间;左手托着饭碗,右手一瓶冰镇啤酒,碰“杯”的声音清脆极了,他们的笑声更是爽朗。
舍友很是触动,悄悄说:“他们算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了,也能这么开心,心态真是好。”
我感叹:“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也。他们可能今年的活儿接得顺利,想着孩子下学期的学费有了着落,老家的房子终于可以装修了,对自己满意,生活达到了预期,自然就能开怀大笑。”
不奢求不贪婪的人,总是更容易幸福。
总有人说:“等我攒够了一百万,我就会幸福许多。那个时候,压力相对小了,我就可以慢下来享受生活。”
这样说的人,即使攒到一千万,他也还是放松不下来。惯性推着他向前,积累财富是他唯一的乐趣。
温饱之后,你拥有的钱和你的幸福程度,不会再成正比。
赚的多了,你会有新的忧愁。钱能解决一部分问题,但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真正懂得生活的人,是过好当下的日子。即使还没有条件去谈诗和远方,也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活得优雅从容一些。
许多人不幸福,真的不是因为穷。
跟一个和我关系不错的自媒体作者聊天,他说,现在月入十五万,可是却焦虑得很。明明一年前,他还只是个月薪三千的工薪族,想想那时候,也并没有觉得穷。
只不过一年,收入涨了50倍,怎么会还不满意?我真心不理解。
他说,月入三万的时候,希望自己月入十万;十万的目标达到了,又希望自己能月入三十万。
“老婆辞职了,买的房子还没有装修,父母都没有退休金,我就是家里的顶梁柱。我只想赚更多的钱,让家人过上好日子。”他说。
他确实是好丈夫、好儿子,但我听了却只有淡淡的悲哀。
他努力着,焦灼着,写文已经不能给他带来满足,只有一笔笔收益给他一些成就感。
整天想着写出爆文,精神压力已经有些病态。这样的状况,何谈幸福感?
如果我们不能遏制住自己不断攀升的欲望,就总会有诉求不满的烦恼。
不得不承认,许多人的幸福链都是:挣钱——消费——幸福。
确实,消费能给我们带来一些物质和心理的满足感。
有钱,我们可以去旅行,可以买舒适的座驾、宽敞的房子,也可以给我们带来成就感和攀比的优越感。
但让我们觉得不幸福的,恰恰也是攀比。
我们越来越富,却并不幸福的原因就是,我们总与那些比我们物质条件更好的人比较。
《巴尔的摩哲人》的编辑亨利·曼肯曾说过:财富就是你比你妻子的妹夫多挣100美元。
钱,能让懂得幸福的人更幸福,也能让不懂幸福的人更不幸。
有钱不一定幸福。我们中绝大部分人的经济状况,都比我们的父辈和祖父辈要好很多,但我们的幸福水平并没有按比例提高。
专家说,只有大约15%的幸福与财富有关,其他的近85%的幸福感来源于诸如生活态度、自我控制以及人际关系。难怪洪应明在《菜根谭》中写道:“人知饥寒为忧,不知不饥不寒之忧为更甚”。
想要幸福,并不需要太多的钱。
懂得知足、学会生活、停止虚荣地比较,是一条路。因为攀比,会让你生出很大的挫折感,会出现焦虑,觉得不幸福。
有人爱、有事做、有所期待,是另一条路。心灵层次的满足,才是真的幸福。
【沐儿,安静写文的狮子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