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标签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认为:“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这种现象被称为标签效应。心理学认为,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主要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是“好”是“坏”,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
.“标签效应”是由一个实验引出来的一个概念。心理学家克劳特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要求一群参加实验者对慈善事业做出捐献,然后根据他们是否有捐献,分别说成是“慈善的人”和“不慈善的人”。相对应地,还有一些参加实验者则没有被下这样的结论。过了一段时间后,当再次要求这些人做捐献时,发现那些第一次捐了钱并被说成是“慈善的人”,比那些没有被下过结论的人捐钱要多,而那些第一次被说成是“不慈善的人”,明显比那些没有被下过结论的人捐献得要少。
这个实验说明,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自己就会做出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而引起的,所以称之为“标签效应”。由此推之,当一个孩子老被家长说成笨孩子,他肯定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进而对自己失去信心;当一位员工被老板认为是某些方面能力不行,他也肯定会对自己这方面的能力产生怀疑,进而对自己失去信心。所以,我们轻易不要给自己和别人贴上负面的标签。
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给孩子贴标签,实际上就是对孩子进行角色塑造。他会按照你的设定去表演,演着演着就成了真。生活中父母要是经常说孩子笨,那么长时间下来,即使不笨的孩子也会变成了真正的笨孩子。因为他参照标签,用实际行为和动作印证这个标签,并不时在心里给自己定位成“笨孩子”,“标签”易贴不易揭。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要轻易学生和自己“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