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课标解读》学习任务群8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通过精读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增强文化自信,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选择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一些代表性作品进行精读,体会其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场景中考察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认识作品对中华文化发展的贡献。梳理所学作品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文化常识,注意古今语言的异同。阅读作品要写出内容提要和阅读感受。 文本专题式阅读形式。在研讨过程中注意几点:交流的话题源于学生需要,阅读不是一个纯粹归纳的过程,读者具有预期的图式,在阅读中预期图式被不断修改,向着作品呈现的结构发展。学生阅读过程是一个不断产生新的期待与需要的过程,由这些期待与需要可以生成新的研讨话题,研讨就在这种新话题不断产生的过程中不断深入下去。 在教学中教师是分享讨论的推动者。阅读交流中学生有三件事:一是表达个人的想法,二是倾听、回应别人的想法,三是认真的整理、客观理性分析彼此的想法,并积极探索这些想法之间的关系。 教师是分享讨论的推动者,主要是促进学生相互激发、相互学习,促使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相互作用:诱发学生产生自然对话,鼓励学生多角度回应文本,回应对方,鼓励学生合作与互动,形成讨论式分享。
读《孙绍振解读散文》《背影》爱的隔膜和难言之隐 审美价值是以情感为核心的,情感丰富独特的叫做美。抒情散文,以情动人。没有实用价值和情感的审美价值,反差越大,越是动人。教学在于是否有一个相对而言深刻和正确的问题,教师在于将学生向当代学术水准的高度引导的任务。 《背影》父子之间,一方面是强烈的转化,一方面是无所察觉,二者的对比,显出父亲的爱是无条件的爱。而儿子的爱则在条件逐步作用之下才升腾起来。儿子的爱是一种激动状态,而父亲的爱则是平静状态。这里就显出了朱自清的深刻之处,他笔下的亲子之爱是错位的,爱与被爱是有隔膜的。 读《周国平经典的理由》另一个韩愈 《原毁》中韩愈把毁谤的根源归结为懒惰和嫉妒,因为懒惰而自己不能优秀,因为嫉妒而怕别人优秀。 读《非暴力沟通》第八章 倾听的力量 一旦有人倾听,看起来无法解决的问题就有了解决办法,千头万绪的思路也会变得清晰起来。 倾听和示弱的能力。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表达自己最深的感受和需要。通过倾听,我们意识到他人的人性以及彼此的共通之处,这会使我们表达更加容易。 倾听预防潜在暴力。在一个生气的人面前,永远不要用不过、可是、但是之类的词语。
读《孟浩然诗歌》
岁暮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读此诗看到了诗人的幽怨,读出了诗人的哀伤。一切都是隐语,却一切都又露骨,明主自然会弃,故人自然会疏。当然有时觉得这种感受或许也就是诗人内心本身的不自在而已。诗人是忧伤的,但诗人忧伤的同时,是不是庸人自扰,自己到底目标在哪里,恐怕诗人也是犹豫不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