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出国后,我被亲戚朋友贴过很多标签,「独立」是其中一个。“独自生活,自食其力“是成年后再简单不过的事,居然引来同龄人不少艳羡。“你活得真自由“,他们说这句话的时候总带有一种很丧的语气。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以为是环境改变了我。比如在国外,我无法和父母住在一起,所以只能自己租房;刚毕业的一两年没什么朋友帮忙,所以生活大小事都只能自己处理;很想吃中餐,但很多时候都吃不到正宗的,而且吃一顿的饭钱够买两三天的菜,所以也就下载了“下厨房”app学着自己做。当我把饭菜的照片发到朋友圈,我好多朋友惊讶不已:“你居然自己做?!“
我纳闷:不自己做饭难道我喝西北风吗?他们说,“上一天班还要下厨太辛苦了,要不要让你妈去英国帮你做饭?”
这时我才发现事情的症结不在于和谁住,或者谁来做饭。我之所以可以有别人羡慕的「独立」生活,仅仅因为我觉得成年后还要爸妈来做饭洗衣照顾自己,是一件不那么自然的事,而很多人却觉得这理所当然。
他们当中的很多人,结了婚有了房,爸妈长住,照顾生活起居,夫妻二人除了赚钱其余什么都不用担心;
结了婚有了房有了娃,双方爸妈轮流长住,照顾生活起居带小孩。和公婆有了矛盾只能“忍”,否则谁来做饭谁来带孩子。
没结婚没有房,和爸妈住一起,从来不做家务也不下厨帮手。快结婚的时候手一摊,首付的钱来得轻而易举。
不要跟我谈国情、谈房价、谈压力。这样的生活很不正常。
有个家境还不错的朋友,每个月都会在工资里扣除500镑,积攒起来在年末统一打钱给爸妈。我说你家又不缺,干嘛打钱这么勤快。
她很认真地看着我,“我说过的,出国留学的钱要还给他们,一年6000镑,不出几年我就可以还清了。他们的钱也是辛苦挣来,不欠我的“。和她相比我很惭愧,曾经口出狂言说一上大学就不要家里的资助,直到24岁才真正落实。
身边外国朋友的例子大多大同小异:买房时,家人很少给首付,就算给了一笔钱,也是以低利息的形式借出,这和父母的财务状况无关。当然很多人因此到了三十多四十岁都无法靠自己的积蓄给首付;有了小孩依然全职工作,父母会偶尔在两人的date night帮忙照顾一晚,上班时间送幼儿园或者请保姆,下班时间自己顾小孩(男女双方都要照顾,而不是只有女的一方)。至于家庭生活,我从来没听说过普通工作忙不过来需要找父母帮忙做饭的例子。
你又不是马云王健林,到了日理万机需要住家保姆的地步。
经济不独立就罢了,最怕人的心也长期依赖。
一个朋友离开家,靠自己的能力在别的城市买房买车,活得很自在。半年前交了男朋友一直不敢跟家人说,怕一说就会被催婚。果不其然,圣诞节的时候父母知道男友的存在,立刻催促二人领证。大型婚礼订在十天后,请多少人,请谁,什么时候领证,都是父母说了算。
我们都在劝她,十天以后你就要办婚宴了,会不会太快了啊。她说,“我妈算了日子,那天是一年里少有的吉日。我想反抗的,可是爸妈一起骂我说我不听话,所以我就随他们吧。”
我有点震惊,什么时候婚姻大事已经沦落到当事人无权做决定的地步。或者说该被震惊的是她吧,我居然是自己定下来要结婚的时候才告诉爸妈男友的存在。
就这样在短短一个星期内,她发了请帖拍了结婚照,还问我们几个朋友谁有空在那天当她的伴娘。我让她把结婚照发来看看,她很不好意思,“我们随便找了一家,时间太赶了拍得不好,就只喜欢三四张,就这么先凑合着用吧“。
我想鼓励她,起码在选择婚姻这件大事上要有自己的主见。她是很听话的女生,在大城市买的四居室,理所当然地成了亲戚朋友的流动酒店。不管她在哪里,在忙什么,只要她的妈妈让她开车去车站接一个亲戚,她是不能不去的。放下手头的工作,开车去堵得要死的东站接亲戚,到了以后才发现亲戚在另一个车站——北站,二话不说只能继续掉转车头奔向目的地。
想到这些她以前跟我说过的例子,我忍住了,只在微信上说了一些祝福的话。其实比起祝她幸福,我更希望她勇敢一点。
你应该是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可以自己做决定的个体啊。
生活中的我从来不会和朋友讨论「独立」。每个人都不容易,也许别人有说不出的苦衷。
买房、做饭、带小孩、你自己的人生,是不是没有别人的掺合,你就无法做出独立的选择? 可你不要选了这些束缚,又去羡慕别人的自由。
世间哪有那么多得了便宜又卖乖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