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本周去一个地方自我推销时讲的下半部分,也就是介绍完特点后,专门讲了讲自己具备进入某个系统的优势。两天后,通知到了——“很抱歉……”
结果不重要,熟悉的几个朋友都知道我的期望值从一开始就几乎为零。
记录,是因为三个优势实际是努力方向,而三个错误则是为了下不为例。
下面是力争复原的口语化表述,也是我从讯飞语记转过来的,几乎没怎么改。
首先,我觉得自己对科学确实有一种非常非常浓厚的兴趣,除了生活当中切身体会、感受到科学的力量,在不断求知的过程中,更是深感科学的作用实在太大了。比如说最近一次我的一个思想上的升级,就是科技创新还可以缩小贫富差距。
前两年大火的法国人皮凯蒂写的《21世纪资本论》里讲到,因为资本自身的收益超过了其它的收益,所以整个世界贫富差距只会越来越大,但是有一个例外,那就是美国。
美国因为科技创新力度很大,速度很快,它相当于在其它国家的底层向中层、高层上升的传统通道之外,另外开了一个通道,即通过科技创新把一些中低收入的人——从事某项科技创新工作以及该研究产业化后带动收入增加的人——拉动了一下,一定程度起到了均贫富、减缓贫富差距的作用。所以,我对科技创新这块儿一直非常的关注,这么多年下来,奠定了较好的基础,有三个明显的长处:科学素养、科学思维和科学嗅觉。
第一个科学素养,就是我对科学史非常熟悉,对科学的起源、发展、流变,以及科技史上的重大节点,这些东西非常熟悉。另一个方面就是,具备较扎实的科学常识,举几个比较简单的例子,比如味精、鸡精,很多人担心这个东西吃多了致癌,其实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谷氨酸钠(味精、鸡精学名)会致癌的;再如盐,一直以来被人们当做健康的元凶,实际上更严重的是糖,特别是游离糖,现在世界上每年死于营养过剩的人已经超过了营养不良的人,罪魁祸首就是糖。所以说,没有这些科学常识我们就可能被蒙蔽欺骗。再如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普洱茶,含有黄曲霉素,很多专家都在发声,核心争议就是是否致癌。黄曲霉素肯定致癌,这是不容置疑的,它只要存在就致癌,而不是看多大剂量。喝酒对身体不好,但只要摄入量不超过某个临界值对身体就没什么不好,但黄曲霉素不一样,哪怕一丁点儿非常少的黄曲霉素,也会致癌的。
第二个科学思维,这里面有三点。首先,我觉得就是承认自己的无知,其实整个科学的起源就是从人们发现自己的无知开始的。我们要经常用批判性思维来思考问题,不仅仅是对别人的观点进行批判性思维,对自己的观点也进行批判性思维。其次,就是要具备一些科学硬知识,比如概率论,熵增定律,双盲实验,这些东西知道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就相对更科学。就以概率论来讲,我们哪怕只要稍微有一点基础概率的这个认识,在做决策的时候就会减少自己的误判。比如炒股,我们都知道炒股是七负两平一胜,也就是说普通人炒股的基础胜率是10%,那么我们准备炒股之前,就要看自己是不是能做到人群当中前10%聪明,不仅仅在你的圈子能达前10%聪明,你要看放大到全中国能不能做到那10%。再次,我觉得就是公式化处理,任何问题都可以用公式化的方式来解决,比如你现在问我重庆市有多少钢琴调音师,突然问到这种问题可能太怪了,这怎么回事儿?实际上这个问题就是谷歌这些巨头面试人的时候的经常问的问题,它们要的不是要你给出一个精确的答案,而是看你能不能进行一个公式化的处理来解决这个问题,实际上这个问题非常的简单,这也是恩里克费米最先提出的一个近似计算的方法。就这个问题,可以一步步估算,现在重庆市有多少人口,买房比例,买房的人有多大比例会买钢琴,然后每架钢琴一般需要多久调一次,一般调多少时间,每个调音师一天能调多少钢琴,就这几个数据预估出来,再进行一个简单的乘法运算就可以得出一个近似值,由于我们的每一个数据都来自于预估,它们的误差实际上是会相互抵消的,也就是最后得出的近似值,实际上是与标准答案不会相差太远,至少不会出现数量级上的误差,这对于我们快速的分析和判断,解决一些问题是非常有用的。
其实为了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我很想以“此时重庆有多少人在过两性生活”进行计算,临时还是没有做这个改变,在《超级思维》这本书里,介绍了70个匪夷所思的问题,都可以用这种方法进行估算。当然,费米估算绝不是为了解决那些貌似无用的冷问题,关键是这种拆解为公式的思维方式值得掌握
- 第三个科学嗅觉,我对全球重大科技创新,当下的风口领域,比如人工智能、自动驾驶、虚拟现实、基因疗法、区块链等等都有一些跟踪研究。比如说自动驾驶,我很感兴趣,因为我发现与人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四个方面,科技创新已经把前两项“衣、食”改造得物美价廉,物质极大丰富。但后两项尤其是“住”这一块,科技的力量现在还没怎么展现出来,在“行”这一方面我们已经看到了曙光,我们原来的出行是汽车换马车,工具速度上去了,但拥堵出现了,始终在路上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这是现代人的一大痛点,你去挤公交,你很烦,挤得也很累,你去开车,又特别的堵,还没到办公室就聚集了一身负能量。那么这个自动驾驶出现以后,它会极大的改变我们的出行,可以说会疗愈这个痛点,为什么这样说?自动驾驶出现以后,传统汽车的方向盘、中控这些都没有了,整个车内空间会完全重构,车子可以是卧室,你就睡觉睡着去上班,可以是一个会议室,一个团队上车就办公,下车就实地调研,还可以是一个棋牌室,节假日出行烦恼,一家人打着麻将一路过去就不那么烦了吧!所以我对未来科技创新改变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科技一些前瞻性的东西,还是了解比较多的。
事后发现犯的三个错误:
第一,没听懂问题。主要面试官问了我两个问题,其一是谈谈对“转换”的考虑。我的回答中规中矩,听起来一点问题都没有。但问题正在于此,我讲了一堆靠努力之类的空话套话,实际她想听的或许是我真正想加入更深一层的动机,以及自己的希望和具体打算。
第二,情绪化。整个面试环境说有股肃杀之气稍显夸张,但那种冷冰冰、睥睨你的氛围着实令人沮丧。受此影响,我的语速非常快。主要面试官问我另一个问题时,我简单讲了“五个字要诀”,觉得反正她也听不进去,也懒得解释。另一面试官问我读了那么多书怎样与实际结合?这个问题其实我已经聊了很多次,写出来的答案都上万千字了,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生态学里“狗”的例子(详见怎样成为一个高手),但我说着说着感觉反正他们没认真听,讲了一半就收尾了,估计真有听的人也会觉得我在那胡言乱语。
第三,紧张。一名面试官问我,你学没学过管理学,我们更多的是搞科学管理。我一听,有点犯怵,好像系统的管理学没怎么学,于是,直接用“有一些研究”五个字敷衍了。其实,《自下而上》里的理念不就可以聊聊吗?可以在“尽量少、必要的监管下鼓励企业自发行为”框架下适当发挥,也可以从“熵增定律”聊管理,管理不就是无序到有序吗?他专门提到了“ICO”被取缔,我不是可以顺着聊区块链和比特币的问题吗?一时犯怵最好的方法是,慢慢地复述一遍问题,为自己争取思考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