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近来,平板一直显示内存不足,提醒我删除东西。我这个人比较爱念旧,平板里收集了很多图片和音乐,若不是到万不得已,坚决不会删除。
平板内占内存最大的就是音乐,下载了266首歌曲,每一首歌都精挑细选后,才留下来。喜欢听音乐,是我初中时养成的习惯,每天必定要听那么几首歌,否则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一个朋友特别不能理解我这种行为,他觉得听歌就那么几句歌词,反反复复唱过来唱过去,每天听有什么意思呢?
我说,这可大不同,虽然是同一首歌,伤心的时候听与开心的时候听,感受可全然相反。下雨天和晴天听不一样,冬天听和夏天听也不一样,这就是歌曲的魅力所在。
音乐于我来说,就跟半条命一样,所以耳机是第三只手。
忘了是在哪里看到一段话:成年人很少认认真真听一首歌,他们大多时候被各种电视剧给牵着鼻子走,但电视剧带来的只有浮躁和上瘾,剧情就是被设计成了一集接着一集,引导观众像吸毒一样看下去。
所以我很少看电视剧,我知道自己不是一个意志力顽强的人,一定会被电视剧牵着鼻子走,最好的办法就是躲开。
听歌和看电视剧不一样,电视剧是一群人的狂欢,听歌是一个人的宴会。它不能与人分享,只适合一个人静静的听。浓缩才是精华,4分钟的时间里,饱含歌手全部的情怀。
每次在删除文件时,我都会极其小心谨慎,认真勾选文件,以免误删。其他类的大型文件里有很多的列表,记得上次在删除东西的时候,也没有把什么删除掉,于是点了全选。但清除完后,却发现内存空出5个G。心里一慌,完了,不会是音乐删除掉了吧。急急点开列表,列表还保留完好,但歌曲都无法播完,重新扫描,列表瞬间空了,音乐全都没了。
我呆立了两秒才反应过来,266首歌曲真的被我删除了。
哪一句歌词像温柔的清风,抚慰心灵;哪一段旋律如牵丝的回忆,环绕心中;哪一首歌似知心好友,在孤寂的夜里,陪我到天明。这些全部能在音乐列表中体现,音乐列表就代表着我的生活轨迹。
可是现在,所有的歌曲全都没了,唯一的音乐,是平板自带的铃声。一刹那,我仿佛回到了两年前。
我在朋友圈发了条说说:图片和音乐全都删除掉了,看着空空如也的列表,就好像这几年白过了一样。
一位朋友在下方评论:恭喜,有机会感受别样的美好,发现不同的自己,先舍,然后得。
他说:每过一段时间都要给自己来一点点无逻辑的改变,变异,是进化的基础。
也许生活就像是火箭升空,在上升的过程中,火箭的部位要一节一节丢下,如此才能飞的更高,飞往太空。
2、
纪录片《摇摇晃晃在人间》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后,它的作者余秀华再次回到人们的视线中,当年她以《穿越大半个中国来睡你》一诗红遍了大江南北,多少人被这个生来就是脑瘫儿,却凭着坚强意志,高贵的尊严感,活出自己一片天地的女诗人所折服,但这次她的热点是离婚。
余秀华出名后第一件事就是离婚,她对大她13岁的丈夫说:“今天离婚是15万,明天离婚是10万…”最终她以一套房子,换来了一纸离婚书。
很多人都骂余秀华,出名了,有钱了,就抛弃糠糟丈夫。余秀华也不反驳,她说:“我有钱了,我就要离婚。”
这段婚姻囚禁了她16年,婚姻就像牢房,将她的身心都困这个小小的房子里,她的才华在这里无法施展,她的自由在这里无法得到。她就是一只被囚禁的鸟,离婚就是解放。
在那些日子里,书是她唯一的精神寄托,而诗歌就是她生活列表。从她的诗里面,字里行间,能体会到某一段时间的辛酸与无奈,也可以体会到某一段时间的快乐与希望。诗即人,诗是激动的,人也开心,诗是悲伤的,人也绝望。这样的情愫掺不得半点假。
反正是绚烂,
反正是到来 ,
反正是背负慢慢凋残的孤独:
耀眼的孤独,
义无反顾的孤独 。
那些喷薄的力从何而来?
它不屑于月光 ,
它任何时候都在打开,
是的,它把自己打开 ,
打的疼, 疼得叫不出来
——余秀华《栀子花开》
3、
简书上有一个专题,名叫《每天写500字》,我关注的一位写作者,每天都会往这个专辑投一篇文。和我们大多数的写作者一样,初次写的文,都有点惨不忍睹,但写着写着,就会越来越好。我每天都会去看,看ta的喜怒哀乐,总有一种超然与尘世外的感觉。
同作为一位写作者,我每天也在跟他人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而作为一位读者,我又在感受他人的喜怒哀乐。有时在写文时,写着写着,自己就变成了读者,带着好奇心,窥看自己的生活。
文章就是我们这一类写作者的生活轨迹,文即人。文章写得生动活泼,作者也定是开心的;文章写得低沉压抑,作者定也心情不好。
自媒体的写作者,阅读量就是最大的衡量标准,文章好,够吸引人,阅读量和转发量就高;文章不好,不吸引人,阅读量也就高不上去。写作本身也是一种脱胎换骨,写作者要从一件平凡小事开始剖析,剔骨,割肉,最后再把剃下来的骨肉,重新拼凑成一个完整人,呈现给读者。手艺好的,拼出来的倾国倾城;手艺不好的,拼出来的就差强人意了。
一个写作者的风格基本是固定的,从初期到后期,是风格逐渐凝固的过程。你去翻翻大作家的早期作品,再比对后期作品,除了少了些生涩,多了点成熟外,风格是不会有多大变动的。
然而,从生涩到成熟,这中间隔了不知道多少光阴,更新换代了多少时间。正如那位朋友评论:先舍,再得。
要变得成熟,必先摒弃幼稚;要变得熟稔,必先摈弃生疏。这是个自然淘汰的过程,容不得你我做主。就如同第一次跟人见面一样,你当时打扮的像窈窕淑女,必然不能再像朋克牛仔。
舍弃,是成为另一个自我的开端。删掉的音乐,会被新的歌曲替代,听听新鲜的灵感,也能刺激血液;交一交新的朋友,也许会有意外的良缘;多写写文章,磨掉生涩,定也能变得成熟。
毕竟,生活就是火箭,要升空,必要舍弃。
--END--
讨论:能代表你生活轨迹的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