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一直在忙社群的事情,基本每天都是早出晚归,所以陪伴两个孩子的时间太少,心里的内疚感比较重。昨晚十点多回到家,两只都特别开心,问他们想不想妈妈,大的说妈妈我想死你了。小的还不会说话,就在那点头。两个都跑过来抱着我。一扫浑身的疲惫。开心,内疚同时涌上心头,心想妈妈这两天一定要好好陪你们。大的昨天晚上不停地问:妈妈你明天还上班吗?包括今天早上也在反复问到这样一句话,当我说不去上班的时候,他好开心说:太好了太好了,妈妈可以陪我咯~
今天和明天是自己给自己放了两天的假,好好陪陪他们,毕竟对我和他们来说这是一年一次难得的长假。昨天收到一份DISC送的小礼物,是神奇女神的模型。几乎没有做过手工的我在大儿子不依不饶的请求下准备和他一起完成。在我心里这一直是个“不可能的任务”,觉得自己对这个没有兴趣,也不够耐心。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真的是我想的这样吗?不一定。他和我一起坐在地上,我们把零部件都倒在了地上,打开说明书,按照说明书上的指示,一步一步的来。这个模型是六岁以上的小朋友玩的,对他来说还是有难度的,对我来说难度是未知的,从小也没玩过这些,我都不知道我的童年去哪了,哈哈,现在跟自己的孩子们一起补上~在拼的过程中明显感到自己作为成人和玩玩作为孩童的差异,常年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让我成为了一个墨守成规,只会根据自己的sop行事的人,但孩子不同,他们是一张白纸,在他们的脑中没有规则,没有顺序,没有制度,没有步骤,所以在和孩子拼的过程中,他是很随心的去拼搭,想到哪拼到哪,但我不是,我会按照说明书的指示严格按照上面展示的步骤执行,因为我知道如果不这么做的话很有可能我拼不成图片上的样子。所以我看到他没按照书上的“规则”来的时候,有点着急,又有点生气,觉得他耽误了进度。哈哈,是的,我居然对一个只有四岁的孩子有着这般苛刻的要求,还是亲生的孩子--试想一下,连玩游戏都这么一板一眼的我,对孩子平时的管教估计也属于管控型的家长,往深一想,居然觉得有点可怕。我的一言一行很有可能在潜移默化中让他成为我想让他成为的样子,可是他真正应该成为的是他自己。当我意识到这些的时候,确切来说,是在我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才意识到这些。整个拼搭的过程,一开始的时候比较耐心,会让他一块块找出来,随后到了十几步(就是当中最关键的几步)的时候,会帮他去完成,而不是指引他,引导他完成,因为当时我觉得他不耐烦了,现在想想,或许是因为他的表现在我心中投射出不耐烦的影子,他有可能并没有不耐烦,是我不耐烦而已。但我自己不耐烦的程度会比我想象中的要低很多。最后一步的时候发现自己并没有搭成和图片中一摸一样的样子,仔细一检查,发现是一些零部件的前后顺序错误,而且一个小零件不见了。本来想重新开始来迎合自己内心对完美的渴求,但是懒于重新开始,又给神奇女侠换了一个新的造型,创意由此诞生,比我想象中的美。之后在帮小的脱裤子的时候找到了那个找了很久还是找不到的零件,玩玩又不小心把创意版神奇女侠给拆了,我就干脆把一些部分拆掉重新组装,一边听着广播,一边做些小手工,很美好。终于在我的耐心与坚持下,标配版的神奇女侠诞生啦~超级开心与兴奋,就是因为和孩子一起完成了一点点小事。
通过这件事我的些许思考:
很多时候不是你不想要,而是你不敢想不敢要。我们不敢尝试一些新的东西,总觉得自己不喜欢新事物,或者给他打上了“太难”的标签。可是真的去做,去实践才会有新的体验与认知。也可以说在很多时候,我们都不知道自己会因为什么做了什么事才有了我们一生的热爱,所以何不多跨出自己给自己划定的圈子,拆掉思维里的墙,想必一定会看到自己的更多可能。
对于孩子,他们不耐心是正常,喜欢新鲜也属正常,我们作为家长说教并没有用,何况我们说的教也不一定对,不一定符合现代社会的认知。我们能做的就是陪在他们身边,做个独立的个体,让他们也知道他们不依附于任何人,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独立的个体,做他们的榜样,活在好奇中,活在热爱里。但这一切都基于一个前提:我们自身在努力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谢谢DISC又给了我一次重新挖掘自己潜力的机会&与孩子们一起深入陪伴的时光~
海峰老师经常说:使用的价值大于占有
DISC社群送了很多东西,堪称“丧心病狂”,你都用了吗?用完思考了吗?
放图:
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baxia(好像是句韩语,加油的意思~可我不知道对不对,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