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3日学习小结。
奥数的来源
奥数最早的萌芽就是欧洲数学家的互相pk,是一种智力游戏,比赛的双方各出几个题,在相同的时间内谁先做完或者谁做的正确的题数多,谁就是优胜。当年一元三次方程解法的发现者塔塔格里亚就是通过和别人的数学竞赛一战成名的。
现代的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起源于19世纪末的匈牙利,前苏联是在20世纪30年代开展了数学竞赛活动,再后来慢慢演变成世界范围内的一场智力竞赛。
奥数三大赛
我国以国家队名义组队参赛的3项中学生数学国际赛事是IMO(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RMO(俄罗斯数学奥林匹克)、和RMM(罗马尼亚数学大师赛)。
过去,中国队主要的精力都是在备战IMO(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因此对于罗马尼亚大师赛这样的比赛,更多的是锻炼队伍,让大家出去见识见识。
考试形式:以上三个考试形式相同,都是分两天进行,每天连续进行4.5小时,考3道题目。同一代表队的6名选手被分配到6个不同的考场,独立答题。每道题7分,个人满分为42分。
奖项设置:竞赛设一等奖(金牌)、二等奖(银牌)、三等奖(铜牌),比例大致为1:2:3;约有一半的选手获奖。各届获奖的标准与当届考试的成绩有关。各代表队都非常重视自己国家团体总分所处的名次。
中国从1985年开始参赛,1989年就获得第二名,继而1990年成功登顶。此后除了1996年发挥失常获得第六名,其余年份从未掉出过前三。原国家集训队教练、不等式专家陈计老师说过,90年代,我们派三个队去IMO,那就是团体前三。进入了21世纪,那真的是中国在IMO最辉煌的时代。2000-2010年,中国拿了9次冠军,只有两次亚军,参赛66人,61金5银。
美国和俄罗斯是公认的数学强国。然而,美国在参加IMO的40多年中只获得7次第一,其中包括了2015年和2016年的两连冠以及2018年的冠军,并且排名多次掉出前三名。俄罗斯获得前三名的次数更少,最近五年的名次分别为11,7,8,11,2。
奥赛近况
中国近五年的IMO名次是1,2,3,2,3. 可以看到,曾经辉煌的中国队已经四年没有夺冠了。但是客观的说,中国的成绩还一直保持在前三。确实比最辉煌的时候有差距,但是并没有退步到非常严重的地步。
显然中国数学会着急了,今年的罗马尼亚大师赛,我们派出的是全集训队的成员,这不能说是绝无仅有,但是在中国参加这项比赛的历史上,确实是不多见的重视。结果铩羽而归,团体第6名。这个第6名和个人名次相关。中国队排在第15、16、18名的学生得分均为35分,摘得银牌,和排在第9名、摘得金牌的选手差距只有2分。
而按照比赛的计分规则,每道题目满分为7分,选手之间2分的分差,其实连“一道题目”的差距都谈不上。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差距也没有那么大;但是,在此次竞赛中,有一道题中国的选手几乎全军覆没,满分七分的题目,六名选手中只有一位得了一分。可能就差在这道题目上了。
就这样,这次罗马尼亚大师赛中国队折戟沉沙,引发了一波对奥数的热议。
极端的选择
1被妖魔化的奥数
看这样的一道“奥数”题目:1,2,……10,这10个数字分成四组:1,3,7,8一组;2,4,6一组,5,9一组,10一组。请问为什么这么分?
答:根据声调。
市场里存在很多这样的不正经的奥数教学,导致大众对奥数的印象不好。
此外,全民奥数也是问题。由于小升初考试被取消,奥数成了替代性的考试。所有的学生基本都要去学奥数,不管是否合适都要硬着头皮去学。
2被一刀切的奥数
随着禁奥令越来越严,学习奥数的热情不断被打压。从原来学科竞赛得奖可以中高考加分,到现在义务段学科竞赛全部取消。
所以,近年来的奥赛成绩不利,被很多人归结为是禁奥令造成的。
这中间确实很复杂,全国高中联赛替代奥数竞赛使得这个选拔机制对全科优等生更加有利,而擅长数学单科的学生可能会吃亏。
奥数学不学
近二十年Fields奖得主中超过半数以上都是IMO的金牌或者奖牌得主。所以可以说,奥数这块沃土里是在培育未来的世界顶尖数学家。所以一刀切不让学奥数肯定对国家长远的发展是有不利的。
对于个体而言,学习奥数到底是为了什么?
如果是为了升学,那么随着现阶段禁奥令越来越严格,可能学习的必要性没有那么高;
如果是为了兴趣,孩子有数学的天赋,那么完全可以去学习。
我在之前的文章《自学是门手艺》里谈过,以现在的互联网资源丰富程度,只要你想要学,就一定可以找到很多高质量的学习资源让你学得过瘾,学得尽兴。
随便在网上搜搜,我发现了这么一段话:
“禁奥一点也不耽误学,北大傲德老师和美国奥数总教练罗博深都有视频课,他们讲课都很生动,能把复杂的问题讲透彻,再配合坡县奥数练习册刷刷题,上AoPS,Brilliant,Expii网站都适合不同层级的孩子学习奥数!”
从这些信息出发,肯定可以挖掘出很多的资料的。所以,有自学能力是很重要的。
下面总结一下草莓今天的学习情况:
英语方面:复习了上周的英语课本。
Re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