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遗址”的挖掘工作前前后后经历了三次大的挖掘,最初发现的遗址的的是当地的一位地地道道的老农民。第二次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第三次就是今天。
总的来讲,“三星堆遗址”的挖掘上上下下经历了八十多年,想就与“二里头遗址”的挖掘工作还要多上近二十年。
并且三星堆所出土的文物一经问世就成为了大家口中,笔下的热点事件,“三星堆遗址”也承受得住众人对它的这份敬仰。
相对来说,三星堆之所以能够成吸引众人的原因大家也很清楚,主要还是在于与众不同,也正是这个原因它也成为网友广为热议的话题。
其独特的艺术文化、民族特色令世人惊叹,相较于中原文化来说“三星堆文化”好像就是凭空出现,与本土文化似乎没有什么关系,与西方的许多文明都有着相似之处,其中尤其与古埃及文明相似。
我们都知道三星堆所出土的“黄金面具”热度最高,与此同时“太阳轮”、“黄金权杖”的热度也不低。而这三种器物更是与古埃及文化有着极其接近的特征,我们印象中的古埃及法老在死后都会带上黄金面具的,并且他们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黄金权杖。
并且古埃及先民对于太阳也是格外的喜爱,太阳是古埃及人民的信仰,而三星堆里的“太阳轮”也正是象征着太阳,如果不是我们的专家学者细细研究可能真的会误导一些人。
也正是这些器物的独特属性才让人们将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这几者身上,从而忽略了三星堆的其他器物。
比如三星堆里也有许多玉琮、鼎、尊等典型代表,象征着中国上千年历史的特有文物。
所以“三星堆文明”并不是孤立的,它与中原文化也早早得就有联系了,如果追溯历史我们可以追溯到夏朝那段历史,商朝的时候它就俯臣,周朝的建立它也出了一把力。
并且在中原王朝的相关文献记载中,“三星堆文明”的持有者也经常抛头露面,在文人墨客的诗句里也经常见它的身影,李白的《蜀道难》就有对其相应的记载。
根据中华书局89年版本的《殷墟甲骨刻词类纂》的统计,在出土的甲骨文中出现“蜀”字就多达67条之多,
下面我们来简单的举几个例子:
口寅卜,壳贞:登人征蜀。
口寅卜,壳贞:王登人征蜀。
我们从其中的两个字“征蜀”便可以很清楚的理解其中的意思,所谓“征蜀”就是与“古蜀国”之间的战争,也就是攻打古蜀国的意思。
癸酉卜,我贞:至蜀无祸。
甲寅卜,臣子来蜀。
从这一小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商朝与古蜀国的关系是怎样的,双方互派学者相互学习。
也正符合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两者既有合作又有对立。
并且古蜀国与商朝之间互派使者相互交流,这也就证明古蜀国文化也就是“三星堆文化”与中原文明有联系的。
不过既然是两个国家自然有利益争端的时候,虽然古蜀国只是一个很小的国家,但是古蜀国的地理位置易守难攻,并且四周都是天险,进出古蜀国的道路也仅仅只有一条。
这也是为什么商朝没能够将古蜀国攻破的原因,然而然而古蜀国毕竟只是一个小的国家,虽然身处地势险要,但终究不是个办法,到了秦始皇时期古蜀国也就走向了衰败,被秦始皇的大秦铁骑所攻占,古蜀国就此灭亡。
不仅如此在周朝建立之初,古蜀国也是出了不少的力气的。比如周武王在伐纣的牧野之战中,古蜀国就派了重兵参与这次与商朝的决战中。在当时的较大的八个同盟国中古蜀国的军事实力排名第二位。
虽然“三星堆遗址”所出土的文物比较特立独行,甚至充满了神秘的气息和不可知的一面,但是它与中原王朝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
并且中华文明自古就是多元化民族,虽然各个地区的文明起源都会受到条条框框的束缚,但是一中文明的崛起自然有其相应的制衡办法。所以我们中华文明出现“三星堆文明”这种特立独行的文化也就见怪不怪了,要说原因还是受到当时环境等在综合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