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晦气莫过于总把死亡挂在嘴边。
避讳死亡,却不能避开死亡。既然如此,不妨一说。
嬴政这个皇帝中的劳模(之一),50岁就去陪他的兵马俑了,为此,我专门去了趟临潼一睹风采。冬季里人们偏爱温暖,不喜出行,可尽管如此,游客依旧兴头不减。
说实话,任凭兵马俑如何气势恢宏,当时色彩斑斓如今同样烟消云散,本以为永不见天日,往往事与愿违,败给一个挖井的农民。于是,四面八方的人赶来,瞻仰,游玩。
嬴政岂愿这幅光景,好端端被掘开,还要将自己暴尸荒野,鼠辈敢尔?!还好,星辰大海的水银阻隔了人们继续探索与挖掘,嬴政千万年平躺于此,直到未来有人攻破汞的围墙。
始皇帝用陵墓的车阵马匹,机关冷箭,金银珠宝守卫他的死亡,直达长生不死,可惜地底暗无天日,长生不死大抵没什么意义,说不定哪天觉得江山万里无趣,引刀自裁。
生老病死,人之常态,生命到了尽头,想必缘分尽了,无所谓大张旗鼓纪念什么,后人作甚,死掉的人没办法也不可能阻止(嬴政也是挡得了一时)。从某种意义上讲,某些人唯一的价值就是他已经死掉了。
但我们还是有自己的墓子,村里的地头可提前占上,强调入土为安,土里的蚁虫以何为食,不得而知,仔细想想,还是头皮发麻。细究来,入土为安不过是一种一厢情愿,与女娲大神捏土造人息息相关,从土中来,归土中去,源头的神话影响之大,不容小觑。
从长期看,人一定归于死亡,或早或晚,姿势不同,千奇百怪,咽口口水也能呛死不是?小到尘埃,大到陨石,都在其中。所以囿于寿命的限制,人的活法迥异,碌碌无为大起大落千秋万代流芳百世遗臭万年,挺好,至少未来可以留下痕迹,就同过去人们做的一样。
换个说法,过去的人们若一直活着,占着坑位不干活,不也没今天的世界么?可以说是死亡为未来铺平道路,与死亡的对抗是最壮烈也是诱人的,挣脱死亡的桎梏是古往今来无数人在做的事情:更好的居住条件,健康均衡的饮食,先进的医疗手段,神秘的超自然指引,大量的学科解释。在我看来,是非常值得褒奖的,知其不可而为之,这一不可实现的目标,在追逐这一目标的过程中,诞生了许多意料之外的事物,而和预想没有半点关系,一切的一切拜死亡所赐,准确地说,是拜“打算消灭死亡”所赐。
当然,事实经验教训了人们一次又一次,导致人们越发对死亡深恶痛绝,发誓要抗争到底,慢慢地,对生的大加赞赏,对生的美丽描述成了绝对的主流,毕竟很多事情的完成需要一副身躯,尽管这是一副注定消亡的身躯。
然而,消亡是需要时间的,每个人时刻面对着的是自己都难以想象的不安,索性去忽略它迈开步子走便是,边走边骂:“真晦气。”
只是,一切存在的东西,也是一切要消失的东西,本身并无晦气可言,当在远离逃避它时,其实就在靠近碰触它的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