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活在关系中的,在对方眼中的看见就是我们的存在。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是源于我们与父母的关系,内化为我们潜意识里内在小孩和内在父母的关系,我们与他人的关系都是与父母的关系的派生。
如何终结旧模式的轮回?个人成长。我们与世界的关系归根结底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自我成长,内在滋养,活成自己的样子。
家族关系与模式是代际传递的。而我们父母的父母是他们成长的源头。更大范围内的代际传承,包括近亲戚、宗族、民族、区域、国家、种族等等。
关于与父母的关系,包括与父母的关系、与母的关系、与父的关系。曾经一位咨询者问我,真正好的母女关系是怎样的?我与妈妈的关系算是好的吗?其实无论给给予他怎样的诠释答案,都是不知道的。因为关系是用心体验的,不是用脑就可以解决的。所以我当时回答,关系的亲与疏,好与坏,是通过感受,然后认知的过程,答案在内不在外;同时我也说,特别好的,特别差的,经常从宣传里能看到,大部分属于一般情况,有点卡点,每个人的感受决定其属于大还是小,感受都是真实的、客观的。重要的是,血缘关系是世界上最不能改变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也是最牢固的。
父母关系、情绪与意念是可以传递的。文化传承,精神传承。
家庭关系
女孩与父母的关系会经历:与母亲共生、与父亲亲近、兄弟姐妹同伴关系、回到母亲(性别角色)关系、伴侣关系、亲子关系、亲戚关系;同时还有其他场景下的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职场关系,婆媳关系,邻里关系,社会关系等。
男孩与父母的关系会经历:与母亲共生、与父亲亲近、兄弟姐妹同伴关系、伴侣关系、亲子关系、亲戚关系;同时还有其他场景下的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职场关系,社会关系等。而与父母的关系是人际关系模式底层基因。
关于亲密关系,良性的关系三要素:内在和谐、彼此独立、相互滋养。即亲密而有间。
关系都是麻烦出来的。先养后育。父母其实有三个身份:生父母、养父母、育父母,还有一个学长的身份。即同在做为一个人的成长课堂中,是孩子的学长。有人说父母的有四个角色,照顾者、规范者、骑士、精神导师。也是相通的理念。所以,养孩子,吃喝拉撒中关系越见亲密。
在国内很多孩子是由祖父母、外祖父母养大的,特别是父母是迁徙的一辈,在受教育时接回父母身边,教育由父母接管,这时候常常会发生抗拒的情绪。父母一下子多了养孩子的任务,压力增大,同时也要教育,这时往往不得所愿。先养后育,先有关系再谈学习。再有父母与上辈的关系矛盾,包括生活习惯、理念的不同,关于孩子有权利争夺的关系,往往带来复杂的或大或小的关系问题。
当然养孩子除了物质上的,也需要精神上的养。有句话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高质量的陪伴,全心陪伴,蹲下身来与孩子对话,懂得孩子。亲密的关系就建立了。
先养后育与高质量陪伴,带来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的良好基础,顺畅的交流渠道与场域。温和而坚定的正面管教,成熟而理智的负向惩戒(没有惩戒就没有底线,适度的合适的惩戒是需要的。)
家庭关系派生
与父母的关系模式是人际关系模式的底色。与权威/上级/老师的关系都是其模式的衍生。亲子关系则是自己与父母关系的复制。而夫与母的关系模式又是下一个原生家庭关系模式的延续。
同伴关系
若是有兄弟姐妹或表/堂兄弟姐妹,同伴、同学,都可以促使孩子与同龄人同辈人的关系建立,更容易形成成熟的人格特质,在同伴的互动之中形成健全的自我,单单与父母的互动更多的使得孩子们在本我、超我部分获得锻炼。
人际沟通中的三种角色心态,父母心态、成年人心态、孩子心态就是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通过与不同群体的人的互动得到锻炼而成长的。
如果孩子没有得到同伴关系的建立与成长,往往在个人成熟度上时有缺失的。独立的成熟的成年人方式是有孩提时代、学生时代、职场邓逐步发展起来的。
一生必须要学会的,人生最重要的是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在所有的关系中,最重要的是和自己的关系。当我们开始爱自己,就不再渴求另一种人生。我知道任何发生在我身边的事情,都是对我的成长邀请。“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你看到世界就是你选择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