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书是获得藏书最简便的途径,可是有时候你愿意买,别人还不愿意卖。王世贞为了得到宋刻精品前后《汉书》,可是下了血本,他拿一座田庄才换来此二书。如果从价值上考量,宋刻前后《汉书》是无价之宝,王世贞用一座田庄换购,应该说是捡了便宜。
历史上还有拿女人换书的藏书家。明朝嘉靖年间,进士朱大韶发现了一部精美的宋刻《后汉纪》,他百般求之不得,最后使出了美人计,用家里一位色艺双绝的女婢而换得。古人前有爱妾换马,后有美妾易书,人不如物矣。没想到读书藏书如此雅事,背后竟然也有使人唏嘘不已的龌龊事。
说到书的交易,就要提一提有人卖书的事了。抗战时期,瞿启甲兄弟衣食无着落,就把祖传“铁琴铜剑楼”所藏的部分善本图书售出少许。当时二人处境艰难,实在是无奈为之。这里不是为其开脱,后来的事情可以证明瞿氏兄弟实为境界超拔之人——建国后,他们把“铁琴铜剑楼”的大部分图书捐给了国家,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与常熟图书馆。可知二人并非戚戚于物质利益之小人。秦琼也有当锏卖马的时候呀。
而另一件卖书的事就让人无比痛心了。潜园老人陆心源苦心经营“皕宋楼”,得书十五万卷。1906年,其子陆树藩、陆树声把皕宋楼所藏图书四万余册卖给了日本的静嘉堂文库,使得静嘉堂成了日本最大的汉籍文库。当时人们为这兄弟二人的所作所为震惊了,清末大学问家王仪通作诗曰:“愁闻白发谈天宝,望赎文姬返汉关。”可惜直到现在,那四万余册珍贵图书仍未“返汉关”。此事成了我国文化人士心中永远的痛。
读书藏书是雅事,鬻书得粥者毕竟是少数,赠书捐书者自古以来都不乏其人。东汉末年的蔡邕晚年把书赠给了王粲。他的举动为后学之人树立了榜样。南宋的井度就效法蔡邕,晚年把书都赠给了晁公武,给藏书史又添佳话。百年来捐书的风气亦是愈来愈盛,试举几例。清末人傅增湘六十岁后生计越来越窘迫,也曾售书度日。后来他生计好转,把不少图书捐给了北京图书馆。1952年起,周叔弢先生陆续把收藏的图书古玺字画古墨等贵重藏品捐给了国家。我国文学家和学者郑振铎也是一位著名的藏书家,他以毕生精力收集了九万多册图书。他去世后,夫人高君箴把全部图书都捐给了国家,现藏北京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