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是意大利著名的儿童教育家,她的一些主张为心理学的发展,特别是儿童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时至今日,她的一些思想和主张,仍然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思考。《童年的秘密》这本书可以说是她所有著述中最经典的一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我争取利用空闲时间,认真拜读,仔细思考,以期在经典中汲取力量,助力自我和孩子的成长!
今天在《童年的秘密》第31页,读到了这样一句话:“在跟儿童打交道中,成人会变得不是自私自利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跟儿童心灵有关的一切,结果误解日积月累。由于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观点,成人把儿童看作心灵里什么也没有的某种东西,有待于他们尽力去填塞;把儿童看作孤弱的和无活力的某种东西,为此成人必须为他们做所有的事情;把儿童看作缺乏精神指导的某种东西,需要不断的给予指导。总之,我们可以说,成人把自己看作儿童的创造者,并从他们自己跟儿童的关系的角度来判断儿童好坏与否。”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以成人的视角去和孩子打交道,我们以成人的规范去要求孩子,我们总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懂,其实是我们自己大错特错。我们总认为自己是最爱孩子的,为孩子考虑了许多,安排了许多,甚至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给他们规划好了人生道路。事实上,反而是这些我们自以为的“无私的爱”过早的扼杀了孩子的天性,限制了孩子发展的可能性。
今天有三件事让我颇有感触。
第一件事:早上妻子即将带孩子出门去上学时,看到我手上拿起了一支烟,便一个脚步冲到我面前,声音提高了一个八度,对我提出善意的批评。妻子的表情是什么样我没有注意到,但是儿子在旁边一脸懵圈,仰头看着妻子时那怯懦的眼神,却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我想他大概是担心大人们要吵架吧!果不其然,夜晚和妻子聊到这事时,妻子说:“早上儿子出门走了没多远,对我说,我的腿现在还在哆嗦!并故意做出腿抖的动作。”其实我和妻子平时并没有吵过什么,而且也没有像个别家长那样过度体罚儿子,但是儿子时不时表现出来的胆小谨慎,却让我耿耿于怀。
第二件事是夜晚吃过晚饭,儿子在玩玩具,我们提议说,马上就要幼儿园毕业了,给老师们做个手工礼物送给老师吧!儿子欣然应允。一边看着他做手工,我一边寻思着等他放假了给报个什么班。于是我问他放假了想上舞蹈班、写字班,还是想上绘画班,儿子眼都不抬的回答说:“都不要!”妻子接上话茬:“那你要什么?”儿子依旧头也不抬的回答:“我要自由!”我和妻子面面相觑,天啊,“我要自由!”我们简直不敢相信,这是从儿子这个六岁多的孩子嘴里说出的言语。六岁的孩子,知道什么是“自由”吗?他是从哪里学来的“自由”一词?
第三件事:晚上八点半,我在操场散步,儿子和小朋友们在操场玩耍,妻子去了办公楼三楼办公室整理物品。过了一会,天空下起了小雨,孩子们都回家了,我也回家给孩子烧洗澡水。儿子出出进进转了几圈,大家都各回各家,没人跟他玩了。他百无聊赖,然后拿起了两把雨伞,自言自语地说:“我去给妈妈送伞!”哎哟,我心里一暖,小伙子还真是个暖心皮夹克。小小的脑瓜里,考虑的事情可真多。反过来在想一想,孩子的心灵其实很单纯,谁对他好,他就对谁好,天真无邪。
待他出去后,我一路远远地跟着他,发现他穿过操场,走到办公楼前就不走了。我赶紧跟了上去,远远的听到他在楼下一遍一遍的喊妈妈,可是因为楼层高,门窗都关着,妈妈没有听到他的呼喊。我走过去问他:“你怎么不上去啊?”他说:“楼道太黑,没开灯,我害怕!”我的心里又是一阵震撼,这是孩子对妈妈多大的爱与依恋,虽然自己害怕,却依旧没有打消给妈妈送伞的决心,这一点,尤为可贵。
由此,我们不难感受到,本以为我们对孩子了如指掌,可以掌控孩子的一切,但现实是,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知之甚少,在孩子的陪伴与培养上,我们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如果不去观察,不去了解,我们所有 对孩子做出的指令与安排,很可能会适得其反。正如31页最后一段话所说: “一个成人如此行动,即使可以确信他是充满着激情、爱和对儿童牺牲的精神,他也会无意识地压抑儿童个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