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公众号读到一篇文章,《知乎高赞:另一半认为年薪50万是平均水平,怎么办?》,文中写到了一些现代人的焦虑,类似:
30岁没有100万存款,是不是就得打一辈子光棍?
35岁,年薪没有50万,是不是很失败?
40岁没有财务自由,是不是loser?
当然也包括了文章主题,另一半认为年薪50万是平均水平,怎么办?
回想我自己看到的一些标题和内容,也不乏给每个年龄段安上“标配”生活引发焦虑和恐惧的内容,我记得前几年让我最焦虑的一个标题应该是:90后的她创业变现上亿,而你还一事无成。同作为90后,资产只是人家的万分之一真的让我很焦虑,真的觉得自己一事无成。
但是这真的是世界的全貌吗?我们所看到的高薪酬真的是人人触手可及吗?其实并不是。
就好像我们以为中国遍地都是985,211,实际上本科生只占全国的4%;我们以为年入百万很容易,但实际上,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228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只有24336元,也就是说如果你年收入超过24336元,就比全国50%的人挣得多了。
为什么在一线城市的年轻人往往比二三线城市的年轻人更焦虑?是因为他们不够努力么?当然不是。反而是因为他们更努力,他们所在的环境节奏更快,周围的人也更努力,成功的案例更多,所以相比起来就觉得自己差劲地让人焦虑。
那是什么让我们如此焦虑,只能看到别人的成功,而无法认清自己真实所处的位置?是我们的管窥心态,以为看到的那些成功案例是大部分的事实,其实就好比一将功成万骨枯,每个优秀企业的爆发式崛起的背景基调,可能是无数倒下的同行,每个耀眼的年轻人,身后的背景板可能都是无数平凡的同龄人。
在人对世界的探索中,每个人有自己的认识,哲学中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的观点是指世上万物存在,而后人认识到它存在,但物的存在不因人有没有了解它而变。而唯心主义认为物随心动,心不动则物不动。
在十几二十岁的时候,我相信唯物主义就是真理,黑就是黑,白就是白,最终会水落石出,哪有什么东西熬得过时间的检验,又有什么真实存在的东西是会受人心影响的。可随着年龄渐长,我开始觉得其实每个人的世界都是唯物和唯心的结合,是人所看到的东西在内心的呈现方式,事物与人心缺一不可。
事物以何种方式存在,或许我们改变的余地有限。重要的是,我们要如何看清自己,如何避免管中窥豹,这才是该思考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