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我去外婆家接女儿。
最近工作忙,媳妇又连续出差。女儿每天从幼儿园放学后,就一直在外婆家待着,等到晚上我去接她。
刚进楼道,就听见了咋咋呼呼的打闹声。不用问,小魔女又附体了,家里恐怕早已是鸡飞狗跳。
一进门,不出所料,蜡笔遍地,积木横流,小魔女正站在新买的沙发上,使劲跳着,操练刚从电视里学会的蹦床动作。
一看到我,小魔女风驰电掣地扑过来,差点把我怼出门外。看着我的囧相,还乐得哈哈大笑。
“爸爸,咱们玩一会儿吧。”她凑过来,嬉皮笑脸地对我说。
“玩什么玩,一边待着去!”我没好气地说。不知怎的,这孩子最近皮得要命。
我撇开她,到里屋和外公摆弄电脑。外间不断传来噼里啪啦的声音,也不知打翻了多少件东西。
终于,小魔女闯祸了。她扔出的一块积木,不偏不倚砸中了外婆的眼睛,老人一个踉跄,差点摔倒,右眼失明五分钟。
真是受够了!我把她拎到墙角,暴风骤雨一顿呵斥,最后宣布,周末郊游取消!
她也知道犯了错,不再说话,讪讪地跟在我后面,出门回家。
路上,我问她,你为什么这么淘气。
她不说话,低头走路。过了一会,说:
“可能这就是我的性格,爱玩就是我的性格。”
第一次听她说“性格”这个词,但我并不感到意外。她的语言表达能力远超同期的我。
我告诉她,爱玩没有错,但淘气是不对的,尤其还给别人造成了伤害。
她说,我不是故意的,我只是想让你们陪我玩一会儿。
我心里一动,好像明白了她为什么淘气。
学校里面,有的孩子不好好学习,叛逆滋事,甚至沦为问题少年,他们今天打架,明天恶作剧,好像什么都无所谓。其实恰恰相反,他们通常是缺失爱的一群,极度不在乎的外表下,掩藏的是极度敏感的内心。只有在制造事端,引起别人关注的那一刻,他们的内在小人儿才会得到满足:看,你们终于在乎我了。
最典型的例子是电影《心灵捕手》的主人公威尔。这个数学天才是孤儿,他可以轻松解出世界性的数学难题,却甘愿做一个街头混混,终日制造麻烦,后来经过心理医生的帮助才走出困境。
每个人,内心都渴望得到关切,这是与生俱来的心理需求。当孩子还不会说话,只能用哭来表达的时候,家长会及时呼应,担心她冷了、饿了、困了,有求必应。但当孩子长大,可以清晰表达很多诉求的时候,我们反而会拒绝她,觉得那并不重要。这是因为真得无所谓,还是我们自己变麻木了?
多少次,女儿拿着玩具,来到我的跟前,摇着我的手臂说,“爸爸,咱们玩一会儿吧”,“爸爸,咱们出去放风筝吧”。而我总是说,“现在有事,你自己玩吧”,“我得加班,等下个周吧”。有的时候,宁肯跟她讲十遍道理,也不愿意陪她玩五分钟。当她默默转身离开,我还会认为她很懂事。其实,她不说话,是因为她知道除了自己,没有人可以陪她。她离内心的小人儿越近,也就离我们越远。
尤其是最近,她得到的关注明显少了。家长总在出差,老人把她接回来,又要忙活着做饭、家务,大部分时间,她只能自己找点事儿干。她变得如此淘气,潜意识中是想吸引大家的关注,是在问“有没有人可以陪我玩一会”。她希望感受到关切,但我们都没有给她回应。
回到家,她安静地洗漱更衣,又像以前一样乖巧,小魔女暂时消退了。睡觉前,她让我拿来手机,自己录了一段道歉语音发给外婆。然后问我,爸爸,周末还可以郊游吗。
我脸上热热的。可以,孩子,周末一定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