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美国菲利普 罗斯的《The Professor of Desire》,中文译名是《欲望教授》,听起来很像那种三流的网络小黄文。罗斯讲的是一个关于情欲和挣扎的故事。
书只剩下薄薄几页的时候,一个念头毫无预兆地冒出来。
为什么我要看这本小说?我想得到些什么?
为什么我要阅读这些虚构的人和事呢?尽管我过去花在看小说的时间是那么地长,尽管我曾长久地沉溺在书中的情绪,或者在某个瞬间感到灵魂一颤的共鸣。
但这些美妙的体验突然变得可有可无。当这个问题突如其来地闯入脑海,我不得不停下来面对自己的质询。
我追随作者的笔触,追随主人公的行踪和心迹。但我当真能够捕捉到文字中隐藏的意味吗?
有些句子会让我的视线停留很久。像这样:
“不对别人造成任何伤害的人大都会活得特别拘束,你不觉得吗?”教授说。
或者
“的确,我偶尔熬夜时,想到正在做着没有意义的事,反而会从心底里感到满足。”
尽管我知道它们离开了语境之后,不过就是一堆可以被随意捏造形态的黏土。
我在希冀什么呢?在纸上划出富有哲理的只言片语,用以验证内心对外部的模糊感知,好让你相信你与这世界还有那么一丁点的共性吗?还是,你指望能从中获得一些反抗的勇气吗?
文中一个叫巴拜特尼克的犹太老人,教授问他年轻时想做什么,他说:
“做个普通人。做个可以看透生活和真假,不拿谎话取悦自己的人。从小这就是我的理想。”
把这句话翻来覆去看了几遍之后,我决定也把它作为我的理想。这样的话语既不浮夸又不过于沉重,还抽象得恰到好处。
不过是自我的投射!你心想。写的人与看的人,两处自我互相糅合的投射。
但你又何尝敢故作聪明呢?
一旦确认了文字的虚妄和欺骗性质,你就会怀疑作家们所搭建的这些富丽堂皇的宫殿,不过是他们内心一些游离迷乱的想法,在字符的串搭间建造起颤颤巍巍的楼阁。而真实的灵魂无可捉摸,就在这宫殿之中游荡。你仿佛还能听到它懊恼地自言自语:
“见鬼了怎么造出来是这样子的东西?”
作者躲得远远的,把手一摊,也很无辜:“当我垒起第一块砖的时候,它就不属于我了。”
你走进去,宫殿里就有了两个灵魂。可是你见不着他。你这里走走,那里停停,你若有所思,又不明所以,最后你轻叹了一声,似赞叹又似遗憾,转身便出了宫殿。
听到身后有建筑物轰然倒塌的声音,那可怜的家伙连一丝呼救都没有发出,就被埋葬了。
一个对真实太过苛刻的人活该死去。你心想。头也不回地前往下一座宫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