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每年六月的第三个星期日都是父亲节,它不单单是个被赋予特殊意义的日子,提醒我们父爱如山,需要感恩;更是给我们忙碌的生活留有一次自我审视的机会,思考与父亲的关系,回顾与父亲的过往。
当然我相信,愿意点开这篇文章的人,都很爱自己的父亲,不论过去,现在,还是以后。
02
其实世人眼里的父亲似乎总和严肃、权威、不苟言笑一类的词句挂钩,偶尔更是会表现出固执、墨守成规的一面,所以难免被定义为老古板。
同样,父爱亦总是沉默无言,仿若潺潺溪水,徐缓又不张扬。他们仿佛生来就不愿用太多言辞去为自己的行为修饰,但每一个无言之举却都已胜过千言万语。
就像人们常说的:“父爱总如大海一般深沉,只有用心才能感受得到。”
仔细想想,行走在成长路上,父亲的存在确实给了我们无尽的力量,他们坚定、不辞辛劳,勇敢、不畏艰难。他们伟岸的身影,铿锵的训诫,时刻守护并提醒着我们。
而我们是不是很久没有静下心来回忆与父亲的过往点滴呢?或是根本没有想要仔细看看已逐渐苍老的他?
03
无意间刷到一个抖音,衣着朴素的父亲站在自己戴着红领巾的儿子面前,递过热腾腾的汉堡,儿子狼吞虎咽,他忙不迭递纸擦嘴。画面充满温馨与感动。
可能对一辈子勤恳的父亲来说,这是一双农鞋的钱,是一天的工钱。但只要儿子开心,一切辛劳总是那样无所谓。
不禁想到余华笔下的许三观,甘愿用生命守卫一个明知不是自己亲生的儿子,不断用卖血的方式偿还药费、维持生计。
想到朱自清《背影》的父亲,为了给儿子买橘子,拖着略微肥胖的身体,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穿过铁道,后又艰难地爬上月台。
想到贾平凹在《酒》一文中,讲到许久不喝酒的父亲为了开导近日不顺遂的自己,特意买了瓶酒,与其聊天解闷。父亲先喝了一口,结果立即浑身不适,乃至皮肉抽搐。
想到刘亮程在《虚土》里说:“我一出生父亲就是一个大人,等我长大——我真的长大过吗?——他依旧没长老,我在那些老人堆里没找到他。”
想到龙应台《目送》里一句读来令人百感交集的话:“有一段初始的生命,全世界只有这几个人知道,譬如你的小名,或者,你在哪棵树上折断了手。”
这便是父爱,一种植根于生命深处的力量。
大概不是父亲拥有直面一切困难的超能力,而是对孩子的爱令他变得法力无边;大概不是父亲没有老,而是他不能老,因为家庭的重担让他不得不始终年轻,始终奋斗。
04
记得那些年我们家条件最好的时候安了大锅盖,重修庭院,搭起平楼,买了摩托车。闲着无事父亲就载我四处逛游,每每下坡还偏要加速惹我惊慌大叫,然后大笑着减速。当然,游玩是假,每次回家后要依据所见所闻完成一篇日记是真。
八年足够催老一切事物周遭,摩托沦为废铁,雷闪不再令孩子心惊,隔壁的黄狗也为人父母,而我却还是父亲身边长不大的孩子。
很多时候,呆在父亲身边真的只需要做个啥也不会的“废物”,因为他总会习惯性地敛起所有的活。
但他有时也会“两面派”,一面想要我们尽快成家立业;一面又害怕我们远走高飞之后,相聚越来越少。
好比上学期坐火车去学校,远远便瞥见一位父亲给孩子扛着两个鼓鼓囊囊的麻袋,孩子则两手空空走在前面。我当时心里当真讨厌这“少爷”的架子。
直到临近校门,听见孩子一直不停劝说父亲路远就早点回家,东西他自己可以拿,实在不行可以分几趟拿。可父亲依旧假装不屑的口吻称孩子力气小,称反正之后一段时间就不用伺候这位少爷了,执意帮他扛进学校,一路都在嘱咐他自己一个人要学会独立、好好吃饭之类。
我在想,他也只是想多替孩子做些事,多陪孩子呆一会儿吧。只是习惯了口是心非,习惯了不那么明显的表达。
05
之前微博上曾有过一个话题:“假如给你一次机会,你最想回到哪一个时刻?”
很多人陷入沉思:回到咿呀学语时无拘无束的时刻,回到取得进步时看到父亲乐不可支的时刻,回到每次因执拗与父亲激烈争吵、甚至离家出走的上一秒,回到最想长大,最想逃离父亲批评管教的那一刻……
因为可能越长大才越能发现父亲是始终无怨无悔、不离不弃的陪伴者,包容我们的任性妄为,用我们不那么能接受的方式去指导我们进步。
所以当我们经历人生的坎坷荆棘,不堪重负时,想一想还有那么多爱我们的人,就算为了他们也要饱含希望地前行。
而当我们有了荣耀辉煌,喜悦欢欣时,更不要忘了我们的家人,他们一定很乐意同我们分享喜悦,同我们继续往更好的未来迈进。
过好当下,热情地拥抱每一个朝阳与落日。趁现在,向父亲勇敢表达自己的爱,不论是用言语还是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