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喜欢进步的,但凡是讲座 ,我知道,就想去参加。除了东方作文学校举办的讲座和孩子小学校的两次讲座,(这些差不多都是为学校做宣传的),一次让人学英语,一次推销国学机 ,当然,你也实在是可以学到一些道理的。一次我当成了作文素材写了一篇小说,一次买了国学机给孩子听。
除了这些,卖东西组织宣传的讲座我一概不听,那么演讲最好的地方就是教堂了。这是一个吸引我的地方,最初我是个年轻的老师,可是年轻却没有经验,那是我最窘迫的时候,那一年,离了婚,万念俱灰。
那时不善言辞的我又不太会讲课,常常那45分钟的课都觉得漫长。最初我是去学习那些牧师的,那些老师从9点左右讲到中午10点半,他们一张口就能讲得汪洋恣肆、引人入胜。我非常佩服也很惊叹。我还发现他们总是穿插一些生动的故事,这样才能讲得引人入胜——我把这两处用到了我的课堂。我以后学着一是要准备充分,做足功夫;第二是要在枯燥的语文学习中引入生动的故事,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所以我取长补短之后,我的工作得到了很大的改进,我教了一年高三,人际关系也更好了。
有的知识,我第二天就用到了课堂。我和学生们对这些小故事都觉得如获至宝、喜不自胜。比如这个《竹篮打水并不空——学习不是没有用》的故事。
山里的农场住着祖孙俩。
每天早晨,爷爷都会早早起来,在餐桌旁诵读一本书。孙子也照样学样地在一旁模仿。
一天孙子禁不住问道:“爷爷,我试着像您一样诵读这本书,可是我怎么也做不到全部读懂,而且读懂的那部分,合上书就忘个精光。您说读这个有用吗?”
爷爷没有回答他的问题,而是转身把煤炭从盛煤的篮子里放入火炉,他告诉孙子:“你把这篮子拿到河边,给我带一篮水回来。”
男孩照着爷爷的吩咐做了,可是在他到家之前,水就从篮子里漏光了。爷爷见状笑着说:“你下次应该走快点。”说着,又让孙子回到河边,进行第二次的尝试。
这次男孩跑得很快,但是在他回家之前篮子还是再一次地漏空了。他上气不接下气地告诉爷爷竹篮是打不了水的,他想要个桶打水。
老人说:“我要的不是一桶水,是一篮水。你还是没尽力啊。”这次他来到门外,监督男孩再一次尝试。
第三次,男孩到河边继续打水,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呀。男孩沮丧地回到家里。爷爷说:“孩子,你不要沮丧你看这个这个竹篮有什么变化?”
孩子看了盛煤的篮子,原来竹篮已经变得又白又干净了。孩子惊喜地笑了。
爷爷意味深长地说:“孩子,学习这件事是一件漫长的事。你看,日积月累,它让竹篮变干净了。读书看起来使人发生什么变化,但是日积月累,读书已经净化了一个人的灵魂。”
还有诸如此类很多故事,就像教堂的眼睛一样,他们的演讲带我看世界,看社会,学说话,学讲课、写作和做人。甚至学会人际,学会婚姻。就在我在教堂不听地学习慕道的那一段时间里,还收获了好的身体,和第二段美满的婚姻——每次想起来我都很感谢上帝、感谢姊妹们对我的开导,感谢同事对我的帮助,感谢父母兄弟姊妹为我付出的努力。感谢上帝对我的不放弃,阿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