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作品感觉应该是争议比较大的那一类,因为笑点的确是少,称不上喜剧,而且因为剪辑掉了太多内容,实在是有些不知所云。不过如果有耐心看完整版的话,会整理出整个作品的脉络,会看到舞美的创意与精致,也会发现小先生这个人物的可爱之处;至于到底想要表达什么,虽然看了很多评论,但个人还是觉得就是爱情。
整理一下作品的脉络。小先生饱读诗书,自己开学堂授课,作品的开头就是他为学生解惑的情形。先生悠闲地坐着,吟诵着自己最得意的作品。这四句词选自《问莲鱼说》,是相声剧《超级新白娘子传奇之有碘咸》的主题曲,词很白话,不过调的确有种恬静、悠然的感觉。帘子里的手相继举起,先生也一一为他们解惑,关于钱、禅、貌,交代了小先生的生活、身份,也提供了一些笑点。“何为帅哥”,让我想起了以前看过的“何为美人”,格式很相似:
何为美人?纤手,漾眸,柔腰肢。可否具体?橘子香气。可否再具体?汝。
小先生的自夸帅哥,相较于夸奖对方为美人,少了些许深情,多了他自己所说的可爱。稍微质疑一下,我没听错的话,晓攀念的是“qian手,mu坚,修于心”,纤念xian,阴平,眸念mou,阳平,有些疑惑这种读法是不是传说中的曲艺读音,就是例如学念成xiao,白念成bo之类的。
从“背诗为了追姑娘”过渡到了另一个场景,帘子中伸出了好多的雨伞,很有江南水乡的味道。看到有人说这段情节,或者整个作品可能借鉴了一个古风的动画《相思》,就去看了一下,那个动画的开头是俯视的视角,蒙蒙烟雨中,看不到人,只有好多素雅的小伞花,也是一把灿烂的小红伞,抓人眼球,又那么活泼,引出了故事的主角小秀才。这一段看完整版可以知道其实是小先生关于小时候的回忆,因为他的心上人那时马上就要过6岁生日了,说明了两个孩子青梅竹马的关系。小先生之后的一段台词是民国时结婚证上的誓词,原文如下:
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绵绵,尔昌尔炽。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谱。此证。
现在的结婚证和那时相比,显得特别硬,少了化用诗经的美好,也少了发证单位对新人的祝福,虽然知道一切都是形式,还是莫名地觉得有些遗憾。其实我觉得6岁的小书生念这段台词有些过于少年老成了,更喜欢动画《相思》里的处理,小秀才送了心仪的女孩一颗红豆,又给她背了王维的《相思》,五绝对于6岁的孩子来说,表达情感足够了。这个作品里小先生也应女孩的要求背了王维的《相思》、苏轼的《虞美人》,前者说的是思念,后者说的是独自一人的思量,很符合小先生回忆时的心情。这里还埋下了女孩叫南国,母亲叫红豆,父亲叫清寒的包袱,之后也有提到。能理解是一个笑点的设计啦,但真心觉得有点硬。
小先生又应女孩的要求诵了一首自己写的,只是刚说一句就被对方用“一首诗都写不好”而打断了,有评论说是为了说明女孩的浮躁,问题是一个6岁的孩子你要求她的注意力能集中多长时间呢?我们6岁的时候有耐心去听自己的朋友写的诗吗?虽然这段情节以小先生颇有怨气的“分明就是不想在一起”作结,但我觉得那份怨气不过是被喜欢的女孩忽略所致,提升不到浮躁的程度。
帘子里的手随着音乐打开了书本,在小先生一段关于情爱的理论中,情景又回到了课堂。小先生说了自己的教育理念,什么都不教,也什么都教,他说最悲情的文言文是“背诵并默写”,引起了学生一片深以为然的“嗯”,相信也引起了很多观众的共鸣吧?紧接着的一句“背吧”,引起了学生惊讶的“啊”,有老师逼着学生完成教学大纲的无奈,更多的其实也是大多数观众学生时代的疑惑,我们为什么要背这些所谓的名篇呢?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找到了答案,至少我找到了能说服自己的答案,我喜欢,诗词歌赋也好,白话散文也好,阅读、背诵这些文字让我快乐;并不是为了说服任何人去改变自己的喜好,只是希望依然讨厌背诵的人,能够记得自己此刻的厌恶,记得自己学生时代的怨恨,对下一代背诵的负面情绪也可以宽容以待吧。
扯远了,说回作品。“北冥有鱼”选自《庄子》的首篇《逍遥游》,记得这一段的主旨好像是“小”与“大”的区别吧?推崇道教的庄子的本意自然是圣人无名的出世,不知道小先生是不是也是想通过这篇文章来标榜自己的才华呢?“一锅炖不下”,自然是一个不正经的包袱,但与原文的“不知其几千里也”却是同一个意思,而且更通俗易懂,所谓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让学生理解并且留下深刻印象,才是解惑最终的目的。
《如梦令赠道夫二首》是元代文学家曹伯启所作,原文如下:
学有探奇索妙,命有人僧鬼笑,难与老天争。寂寞汉陵周庙。权要,权要。林樾有人清啸。
网上并没有找到权威的译文,自己查字典理解了一下,个人觉得和出世的思想有些类似,权贵如汉朝帝王、周室天子,岁月更替,也免不了百年寂寞,还不如在林间闲淡地打口哨自娱。庄子的出世有一种回归本心的豁达,而这首词总觉得有些无奈。这个解释不能完全说服我的原因是作者曹伯启并非仕途不顺之人,不仅自己很有政绩,活到79岁高寿,六个儿子、十个孙儿也都担任高官,不太理解这样的人为何会有我所理解到的出世的思想。
按照出世的思想来理解,通过这两段,我觉得表现了小先生自己人生的追求,他并不想入仕,可能他追求的就是他结尾所说的“娶你为妻”,或许没有鸿鹄之志,不过人各有志,这份脉脉深情倒也让人感动。
喊麦的那段,一来我觉得自然是笑点,二来也是小先生表达的对流行文化的不解吧?他重重地跌坐在椅子上,是对自己的才华竟然有缺漏的失落。我不觉得值得把这个情节上升到流行文化有多不堪的地步,毕竟我们当局者迷,评论好不好实在过于主观,反正后人会去评说。
通过“背了诗句也未必能找到懂你的人”再次变换场景(其实我觉得这句问话是废话,因为从来没有一件事是做了一定能助你找到懂得的人的…)。小先生拨开帘子里伸出来的枝丫,我理解是他排除万难来到了心上人的面前,红盖头象征着她即将出嫁,他不死心地问“为何不是我”。这里小先生引用的三句话,包括那句“诗人自己却老去了”均出自沈从文笔下,分别来自《雨后》、《边城》和《湘行散记》。在这里,女孩再一次没有听完小先生念自己的诗,我不觉得是想表达小先生不被人理解,当小先生念沈的诗的时候,女孩是欣然听着的,她介意的是那不是小先生写的;但她不愿意听小先生的“月照枝头送君来”,是不是也说明小先生的这首诗实在不怎么样呢?或者说,不论这首诗好不好,女孩没有被打动。
小先生喊出来的“兆和兆和张兆和”,是沈从文的妻子,也是当时有名的才女。沈从文在中国公学任教时,张兆和是他班上的学生,他爱上了她,而她的身边有无数的仰慕者,于是他不断地写情书,甚至特地带礼物去她家里拜访,“他顽固地爱着她”,“她却顽固地不爱他”,他爱得卑微、爱得用力,小先生也是想以此来表达自己追求意中人的坚定决心吧。小先生爱得同样的卑微,只要对方一个承诺;他也同样木讷,只会不知所云地叮嘱不要吃刚出锅的包子和鸡屁股…形象塑造得还是和沈从文挺像的。不过说实话,我一直不觉得沈从文的爱多么纯净,不然他不会和高青子有婚外情,两次;他不会写长信求妻子原谅的同时还向林徽因哭诉自己没错;他不会要求妻子理解自己同时存在的对两个女人的感情。有人说沈从文对兆和的深爱是无可辩驳的,或许吧,他在纪念结婚13年的时候创作小说《主妇》对妻子忏悔,声称和自己的弱点战争了十年;在他生命最灰暗的时期,没有人理解他,他只是坚持给她写信,甚至不期盼她任何的回应;快70岁时,他最珍藏的东西是她写给他的第一封信,从口袋里掏出来时哭得像个小孩子又伤心又快乐(兆和的二姐允和的文中出现)。或许兆和也不是个完美的妻子,就如胡适所认为的,她不了解他,也不了解他的爱,但他难道真的了解她吗?不爱了不是错,爱上别人也不是错,错的是在一段关系的存续期间,与另一个人产生感情。
好像又扯远了,继续说作品。小先生从帘子中拿出一叠诗作,不断翻找,却发现没有一首可以打动对方,手一甩,让一切飞扬而去。
情景再次切换到课堂,小先生说难的是遇见知音,因为他爱的人不爱他,沈从文也是如此,兆和不懂他,高青子是他的soulmate,但他最终也没有和她在一起。小先生问“与众不同就是有病吗?”,自然不是,只是你的与众不同她不喜欢罢了。
一曲《红布绿花朵》让场景再次转换,心上人终于要出嫁了。他说“我们私奔吧”,女孩说母亲不同意,父亲不在了,她没有说的,是她自己不愿意。“百无一用是书生”出自黄景仁的《杂感》,一直以来好像都是为了抒发文人有志难伸的无奈,不过如果读了这首诗的尾联,“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就会发现,没有了之前的自嘲,反倒多了几分豁达。女孩的那句“我亦只有一个一生,不能慷慨赠与我不爱的人”,据说是乔兮说的,但是问题是乔兮是谁我是真不知道,只是单纯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
到这里,情景又转回了课堂,用学生们的话说出了小先生对自己的总结,挺惨的。我倒是很喜欢结尾的处理,可惜剪辑得只剩一句话了。小先生这里有很长的一段自白,回忆了青梅竹梅、两小无猜,也感叹了送卿出嫁的伤感,他说最美的情爱就是“娶你为妻”,作为背景的帘子里依次出现了回忆里出现过的红雨伞、红盖头和红玫瑰,是对这段感情的总结与升华。这样的爱情很美,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只是小先生的自作多情罢了,人家姑娘从头到尾就没有爱过他,他口口声声要求的承诺,其实也从来没有出现过。这也是我不同意大兵说的这个女子是艺术的原因,艺术不会嫁给任何人,她只会与艺术家花前月下,但这个姑娘是洁身自爱的…
很喜欢竖条百叶窗的设计,通过灯光、配乐的配合,利用一些小道具,描绘了4个不同的场景,很写意,很有创意,也很美。印象特别深的就是小先生撑着小红伞,百叶窗里伸出一把水壶往伞上浇水,觉得特别有童趣。另外,或许我过度解读,百叶窗可以遮住学生的脸,只露出他们的手,四次学堂的景象,忽略了学生的样貌,也说明了时间的更替,岁岁年年,小先生守着学堂,送走了一批有一批的学生。
小先生这个人物,正如我开头所说,是可爱的。对待自己,他取了“小先生”这个甚是可爱的名号,他有自诩颜值与才华并重的自信与得瑟;对待学生,他不教死理,一反传统,语言幽默,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学生如何无怨无悔地爱一个人;对待爱人,他说情话、背情诗,木讷地叮嘱,甚至想为对方殉情,他怨,他恼,却依然固执地等待。可惜,终是痴情错付了。那个叫南国的女孩,在他面前从没有过南国女子的温婉,从没有给他机会念完他写的诗,也从不曾了解、接受他的爱。小先生感动了自己,感动了全世界,却唯独没有感动最重要的她。
这个作品最大的瑕疵我觉得是小先生一直想要吟诵的那首得意之作,因为这真的算不上一首诗。如果本意是想要表现小先生的才华的,我只能说没选好台词,和这个作品里的其它情话相比,实在是过于普通了。
个人很喜欢这个作品,因为唯美的舞台效果和小先生的满腹经纶,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不同意这是个喜剧,因为笑果太过寡淡。对现场的观众来说,假设他们都通读《逍遥游》、曹伯启、沈从文,这个故事的发展也太迅速了,没有时间去细品,高晓攀放入了太多需要慢慢体会的东西,却忽略了给这个作品设定一个贯穿始终、能使观众产生共鸣的线索,层层推进地让观众接受这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