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之所以被称之为小镇,是因为它足够小。方圆百里,任何风吹草动都逃不过小镇人的眼睛。游乐场所有限,大家都爱扎堆凑热闹。百姓热情好客,朴实大方。八个字概括就是”民风淳朴,悠闲自在”。
江边是夏夜纳凉的好去处,人们总会成群结队地沿着环江路慢悠悠地闲逛,一面欣赏夜景,一面有说有笑。夜晚的大坝似乎更神秘了。我自然也是这闲逛大军中的一员。清凉的夜风吹拂,一扫白天的炙热与疲惫;有时候连夜风都带着热浪,但江边总归要比变得地方要凉快些。
除了江边,我最爱去的地方,是一条小街,它一边紧贴着坝头公园,一边通过绿化带与公路主干道隔离。路两边,形成了一边是各类小吃摊,(包括但不限于:烤鱿鱼、烤小黄鱼、凉面凉粉、烤土豆、烤面筋、锅灰、奶茶饮料、水果、)一边是公园内散布杂货摊的格局。(包括但不限于贴手机膜、衣服、帽子、鞋子、玩具、各类装饰品,琳琳满目,应接不暇,又非常地平民,实惠。)
走在这条路上,真是时时刻刻都在被诱惑,一边充斥着烧烤的香味与油烟气息,一边是眼花缭乱的小商品市场,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全方位刺激,不花点钱好像都对不起自己来一趟。
往公园里面再走一点,就是跳广场舞的大爷大妈们和提供给小孩子玩的户外游戏了。可以说物尽其用,白天这个公园用来健身,散步,晚上就成了吃,喝,玩一应俱全的娱乐场所,
小吃街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当我上初中的时候,在这个公园摆过地摊,对面就是零零散散的各类小吃铺子,就是那种到处流动的小吃摊,基本都没有什么生产许可,在城市内到处游走,最怕的就是城管,最爱的就是像我这样的好吃者。但是环境也很差,到处都是丢弃的烧烤签,卫生纸,满地的油污。
后来政府才慢慢整治,把所有的铺面换上统一的招牌,发放统一的经营许可,如今也算是促进小镇夜生活发展的一张名片了。
我最爱吃烤小黄鱼,初三时我曾经与小黄鱼那家比邻而摆摊,每次收完摊都会把挣来的钱贡献给他,久而久之,跟那个老板也混熟了。一般我们的交流只限于“要十块钱的小黄鱼”“好嘞”,然后就是看着他烤着鱼,付款,接过香喷喷的小黄鱼带回家吃,偶尔也会闲聊几句家常。
别人三下五除二就能解决掉一条鱼,我却喜欢慢悠悠的细细品尝,一条鱼可以吃个十几分钟。用牙齿轻轻撕下一瓣鱼肉,放在舌尖上,一小口一小口地拆分入肚,体会细微的唾液分泌与包裹鱼肉的微过程,真是极尽味蕾的享受。(写到这,我都咽口水了)。但是很辣,吃的也就是这个辣味。他家微辣就辣的只喝水,更别提变态辣,不是一般人能消受得了。
上大学之后,只有寒暑假回来才能去吃上几次,尽管这条街不只他一家烤小黄鱼,在南京,我也吃到了小黄鱼,还是不够满意,始终钟爱他家的味道。
就在疫情之前我还去了一次,那个老板还记得我,他可以说是间歇性地看着我长大了哈,天有一他忽然说我的性格适合搞科研,我也不知道为啥那么他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后来,我的朋友都知道我爱吃小黄鱼了,一提起小黄鱼,就会想到我,都成了我的代名词。我也经常说我上辈子可能是条小黄鱼,自己吃自己。
可能每个地方都有一条这样承载着当地人记忆和情感的街道吧,这里,笑声永不停,灯火永不灭。有温暖的记忆相伴,永远也不会觉得孤独。每当想起家乡小镇的小吃街,我就觉得全身充满了力量,赶紧做完该做的事,去尝一口小黄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