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今年年终总结系列的第一篇,目测接下来还有阅读,影剧,健身,面试与职业规划等姊妹年终总结文章。
一. 碎片化阅读是否能有效提升自我?
今年看来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混沌的。 我的知乎2017专题中得到的今年我的知乎使用情况如上图,全年阅读近600万字, 以平均阅读速度1000字/分钟计算,单纯的阅读时间全年近100小时。以100小时的阅读时间为基础, 泛化的在此之外搜索求证阅读参考文献以及整理心得消耗的总时间约200小时。虽然知乎已经比其他一众社交平台的内容有营养, 然而如此算来消耗的时间与实际的产出仍然是不成正比的。毕竟,结合10000小时定律或者说CFA/FRM等certificate一级所需要的200-300小时学习时间, 这两三百小时的收益化成果量化起来十分困难, 也并没有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二、得不偿失的部分
在我关注的: 金融、合肥、quant、Python入门、周杰伦、日本电影、灌篮高手、 python、小说、日本动漫、数学、金融衍生品、推理、精灵宝可梦、时间序列分析 名侦探柯南、女朋友、对冲基金、自营交易公司、博弈论这二十个分类下, 基于个人爱好及当做消遣阅读的合肥、灌篮高手、日本电影、周杰伦、小说、日本动漫、推理、名侦探柯南、女朋友等条目的在接下来一年准备取关了。原因及举例如下:
合肥: 游子自然思念家乡。事实上此条目下也确实有一些譬如分析房价的文章有借鉴之处。 然而更多出现在时间线上的譬如合肥省会之争、皖南皖北文化差异之争、东家长西家短完全不具备客观陈述只基于“我所看到的世界”构筑的价值观生成的一些情绪化高赞答案拉低了知乎的水平。
灌篮高手/名侦探柯南:关注原因是因为精华区的一些讨论确实非常精妙。但也许是因为老旧作品不再有新的粉丝群,也许是题材已经被挖掘透彻。自关注之日起再没有见过有价值的文章。 想来分析这类作品的精彩文章只需要在百度贴吧的精华帖和知乎高赞答案扫一圈就可以了。 犯不着让一些低价值的问题充斥在时间线上。
小说/日本电影/日本动漫: 这类条目出现的问题还是条目的范围太大了, 虽然对题材感兴趣但是如此大的分类中跳跃在我时间线上的内容超过95%都是完全不感兴趣的。关注这类条目的历史原因可能是刚入驻知乎时初始化时随手圈的几个。也好,借着年终总结处理下历史遗留问题。也许对具体的一些电影动漫有兴趣,还是在豆瓣的高赞影评和讨论区瞄一遍更有价值。
周杰伦: 本意是陪伴我青春的周董只是觉得他好。 然而由于没有系统学习乐理知识(半途而废)的缘故, 只知道他的作品好却不知道如何描述它好。初期确实也见过从乐理旋律等角度分析作品的好文章。然而主要是因为树大招风, 排除本尊自身一举一动造成的八卦之外。经常在时间线上出现XXX与周杰伦谁更厉害之类完全没有意义的粉丝撕逼向问题。又或者各种蹭热度消费周杰伦的事件讨论等。想来还是偶尔怀旧的听听歌曲就好, 至于带给青春的感受,还是得自己书写。
女朋友: 关注本意是了解女生的心思。毕竟思想的维度决定了矛盾的产生。 然而该话题下充斥着诸如“有一个漂亮的女朋友是何种体验”这类披着问题外衣爆照的问题, 又或者“女生如何找一个女朋友?”这类与本直男完全无关的问题,摊手~(这类问题出现在时间线上的次数真的令人发指)
三、确有收获的部分
相对来说, 知乎条目下偏向数理科学及计算机部分的条目下干活还是不少, 信息获取有效程度应该大于quora(原因是美国原版相对用户少,很难看到高赞答案?或者也许是翻译表述不清的原因, 总觉得干货一般)低于stackoverflow(毕竟点对点的针对性问问题是解决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的最好手段)
数学: 虽然也是非常大的一个分类。然而在推送上还是有让人惊喜的部分的。总体功过各半, 先说不足的部分:由于参与人数多寡的关系, 时常出现在时间线上的“你何时发掘自己的数学天赋?”中充斥着各种带着“算术=数学”假设条件下进行论证的高赞答案着实没有什么营养。而最近时常出现在时间线上的“考研数学泄题”事件中“勤奋、努力但是被社会不公对待的考生”怨天尤人的情绪宣泄也充斥着负能量。(针对此具体问题条目已在时间线上屏蔽)个人对着这个条目的考量也许是朝圣者的心态看待的吧。 毕竟因为个人天赋以及之前的努力度等问题已经积重难返。这辈子已经无甚机会与数学有更多的渊源了。优秀的部分是时常有一些答主深入浅出的做一些简单的科普文章,无论从没有必要前置知识基础的阅读用户角度又或者是在水校数学系待过一段时间半吊子吃老本的“数学系”学生都有所收获,或加深了理解,或意识到自己不足,又或者学会了"how to interpret terminology to a non-tech audience?" 我想这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也是一种很有益处的技能。 至于牵扯到学界尖端的什么“望月新一理论”,“评价某我都没听说过名字的数学大师是非功过的问题”我一般也是老老实实就不打开了。(反正打开了也看不懂,摊手)
python/python入门: 涉及到了知乎最大的群体码农与最被珍视的技能coding。 内容鱼龙混杂,但确实不少干活。 个人从中最大的收益是得到了学习python的路径(a hard way to learn python -> Python for data analysis/finance -> cookbook)。有不少答主也搬运了来自于各种官方documentary或者海外blog的有效学习内容, 甚至不乏一些经典的概念及具体面试题。 想提的一点是, 搬运的内容虽是好内容, 然而有些答主本身仅仅是大自然的搬运工,连汉化文章都不是由自己完成。所以自然缺乏了讨论的基础。发生过好几次看完文章之后有所收获并积极参与讨论却没有得到反馈的事情。最后只得循着原文去与原作者讨论。 其实个人还是觉得知乎这个平台是应该禁止这种“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机构号进驻的。
Quant(宽客)/金融衍生品/对冲基金/自营交易公司: 没想到研究的对象,研究的人,研究的机构几个相关的概念间内容水平如此层次不齐。 如果说quant条目下还能学习到学习路径、专业讨论、简单科普等内容, 金融衍生品条目下就真真切切仅仅是反映了天朝社会的浮躁,具体就不一一展开了。 至于对冲基金与自营交易公司, 更多的像是高大上版的娱乐八卦(HF相对消息没那么公开, 时常有一些消息人士或者小道消息不知道是段子还是真人真事的文章, 姑且当是入不得行的人看业内的一跳渠道吧)在这个条目下今年最大的贡献是怼了一下某TOP5公司的机构号, 据说这家企业的金融部门待遇还不错, 但从他们机构号运营的浮躁程度以及道德缺失(未经授权转载文章后被我指出恼羞成怒删除我在评论区被广泛好评的回复),大概也能推算出这样的企业不会有什么好前景。
四、 今年发掘的优秀答主及好文推荐:
[统计学假设检验中 p 值的含义具体是什么?]
by马同学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149768/answer/282842210
深入浅出,我之前所说的 how to interpret terminology to a non-tech audience?
什么是多因子定价模型?APT(套利定价理论)、Fama-French三因子模型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By 陈皇宇Renko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1147196/answer/126812444
有条理有逻辑, 兼具金融史学与全面讨论美感的文章,确实加深了我对Fama因子模型的理解
有哪些让人惊艳的经济学模型?
by Reinhaedt Jin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009853/answer/118450243
深入浅出(学过二叉树)就能理解的经济学模型。作者平易近人娓娓道来最后确实觉得是一篇扣题的好答案。
将死LIBOR的一生
by Yupeng
https://zhuanlan.zhihu.com/p/31503263
书本之外的LIBOR, 长见识了。
2017 年《财富》世界 500 强排行榜里有哪些有价值的信息?
by 何明科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2715521/answer/202798168
在朋友圈与某友争论后谁也没法说服谁(口头批评与自省:私以为有效的交流与讨论是不应该加表情或者用反问句等容易引起对方反感,这样容易丧失专注于问题讨论本身的可能。 道理虽然大约在五六年前就懂了, 但最后自己也没有做好)。正好看到了这篇虽不尽一致但却在很多方面想法相同的文章。
五、一些遗憾
1.之前关注的几个高质量答主普遍不大发声了。譬如确实了解日本文化的李淼, 早期宽客话题下扛大旗的袁浩瀚等。
2.部分大V答主兴趣太过广泛(说的是张佳玮张公子),有些内容太过于掉书袋,有些内容着实不感兴趣,又有些内容一次又一次的引用。
3.自己在知乎一直都不发声, 今年仅凭评论收获20多赞(还有一半被上文检举的机构号删了)
六、总结
知乎的总体质量呈下降趋势。
1.时间线算法修改后愈加混乱
2.高质量答主答题意愿降低
3.时政社会类问题讨论不如之前开放(三原色等)
4.自媒体时代观点发表成本低廉(用户群能有效甄别信息能力的降低从一些低质量答案的高赞数可见一斑)
高效利用知乎的手段
尽量避免在知乎关注偏向娱乐的话题,毕竟明明有更好的豆瓣/贴吧/微博/小红书等平台在此方向更专业。在感兴趣话题下观摩一阵后尽可能迅速提取高质量答主,对个人进行关注,迅速形成点对点连接(直接讨论提问等)。避免信息爆炸时代的负效果。
个人的一些心愿和理想
随着自媒体时代观点发表成本的降低。信息获取渠道充斥着大量创作者本身都没弄明白问题本质就各处引用,主观臆想甚至大放厥词吸人眼球的文章。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应该尝试观点输出。
毕竟如果道理都让这些没有道理的人说的“道理”讲完了, 那么讲道理的人的道理又与何人所讲?
最后也需要自我警醒与反思:也许我所看到的世界也只是我想看到的世界。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