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教育节奏 俯身拾级而上
一、对教育节奏的理解
我所理解的怀海特的教育的节奏主要是用来指一个特定的原则,而这个原则在实际应用中对任何有教育经验的人来说应该都是十分熟悉的。怀海特对于教育节奏的几个发展阶段进行了概括,总的来说他认为人的发展要经历“浪漫--精确--综合运用”这三个阶段。
浪漫阶段是人生开始领悟的阶段,这时候人对事物的认知感性大于理性,包括了很多未经探索的因果逻辑关系,丰富的生活内容给探索提供了若隐若现的机会。这一阶段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处于直观形象的认识,很少做系统的分析。人们从简单的事实到事物之间未经探索的关系的认知,这样的转变会让人产生一种兴奋。这个阶段人接收新事物的速度极快,吸收知识的效率极高,这个过程还会让人感到乐此不疲。如幼儿时期教育的节奏就遵循必要优先原则,有些最难学的东西却必须在一出生的时候就要先学。人在婴儿期就要把别人说话的意思和声音联系起来,还要对这些概念和声音作出分析判断和回应,这样的学习强度对于成年人来说都很难,但是婴儿却做到了。
当人们把众多真相有序地排列起来的时候,就会进入第二阶段——精确阶段。精确阶段代表的是一种知识的增加和补充,这个阶段知识的广泛关系是次要地位,而更加注重系统阐述的精确性。精确阶段,我们会更加有条理的获得信息,从而对浪漫阶段的一些内容作出进一步的揭示和分析。
第三个阶段是综合运用阶段。这是精确训练始终追寻的目标,也是最后的成功。教育应该是在“浪漫--精确--综合运用--浪漫--精确--综合应用……”不断重复的循环周期,这个重复并不是单一的回到原点的闭环重复,而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循环,引导出它的下一个过程。
人生智力发展的第一次循环就是从获得知觉到掌握语言,从掌握语言到获得分析事物的能力,还有对事物进行更细致的研究。人在婴儿时期,他们面对那样艰巨的任务,却能完美地完成,而在进入儿童期精确学习阶段,却常常面临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的结果。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这些事物是一种非自然的形式指派给他们的,没有节奏也没有中间阶段的成功所带来的刺激,更没有办法专注集中。我们可以通过诸多案例了解到,很多领域的优秀人才并不在于他多么天赋异禀,而是他能够在某一个领域垂直深耕。专注集中是婴儿的发展阶段最明显的特点,刚来到这个世界上,婴儿的全身心专注于自身对环境的适应,没有任何东西能够转移他的智力发展。而孩子长大以后,他就会发现生活是多姿多彩的,精神和智力就会分散。无法专注集中,导致孩子学习效率大打折扣,学习效果不理想。往往在儿童智力发展的黄金阶段,也就是8至13岁这段时间,他们却常常为了应付考试而进行填鸭式的被动学习。当孩子无法专注于某一方面的发展时,教育节奏就会放缓或呈现错乱的状态。尤其是初高中阶段,出现了需要大量系统化准确记忆的细节性考试,在孩子智力发展的这个时期,应该处于浪漫阶段,而不是以连续的精确思维活动进行独立的观察和思考实验。怀海特认为智力发展的节奏特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智力发展是一种节奏,这种节奏是若干个循环周期。在这个周期中,人的发展是呈旋涡式,循环上升的,作为教育者,我们更应该关注教育的质量是教育能够适合每个孩子发展的节奏。二是我们不必过度精确区分循环周期中三个阶段之间的差别,因为“浪漫-精确-综合应用”始终是存在着的,只是在不同的阶段交替占有主导地位,从而构成了各个循环的周期。
二、自我发展阶段的认知
目前我的学习尚处于精确阶段。人们总说“活到老学到老”,“开卷有益”,实际上在这样一个信息空前爆炸的时代,众多的知识主题是我们无法一一掌握的,虽然每一个科目的存在似乎都具有合理性,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还是应该有所选择.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就应该首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进行深入学习,垂直深耕,通过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来实现自己的职业幸福,有余力再进行横向拓展学习,延伸自己的知识面。在新网师的学习中我不断反思和沉淀,逐渐理清了自己的未来发展之路,当前阶段我侧重专业阅读和教育写作,希望籍此来帮助自己快速成长。
三、自由与纪律的思考
通往智慧的唯一道路就是知识面前享有自由,通往知识的唯一途径是获取有条理的事实时保持纪律。自由和纪律是教育的两个要素,自由和纪律有没有节奏呢?当然是有的。我们人的大脑不是一个可以任意塞满各种陌生思想的箱子。完美的教育应该是,使纪律成为自由选择的自发结果,而自由则应该因为纪律而得到丰富的机会。教育的开始阶段和结束阶段主要特征就是自由,整个智力发展是由“自由--纪律--自由--纪律--自由……”这种循环阶段交替构成的,这个阶段很像我们前面提到的“浪漫--精确--综合应用”三个阶段。
智力的发展是离不开兴趣的,我们在教学中常常说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能感受到快乐,那么这种快乐就会刺激生命自我发展。前些年,常常听到“快乐教育”的口号,但在应试的指挥棒之下,我们似乎快乐不起来。应试教育越来越早的渗透到孩子们的生活中,从他们踏入小学校门的第一天起,我们就有意识地让孩子结束了浪漫阶段的自然发展,把他们引导向精确发展阶段。比如我们去年一年级新生入学时整个一年级十几个班级用了10天的时间进行常规训练。所谓的常规训练就是对一群6岁的孩子反复强调纪律:什么时候喝水,什么时候上厕所,怎么站队,如何上下课……学校俨然成了练兵场。老师们的法宝就是批评,说教,惩罚,学生们很快就明白一个真理:小学老师可厉害了,不能惹!这种不加区别的纪律会使大脑变得麻木不仁,反倒无法达到执行纪律的目的,这就是为什么每个班总会有几个“刺头”的原因,人家只是没有那么快适应我们的“标准化操作流程”而已。
要知道没有浪漫的冒险,孩子只能得到缺乏创新的死板的知识。但是精确阶段几乎成了孩子学习的唯一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必须学习,某一特定课程,不管喜欢与不喜欢,他们都要老老实实的坐在课堂上遵守所谓的纪律,仰望老师的威严,跟着全班的节奏,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培养了大量的书呆子,难道老师们的出发点是不好的吗?他们的出发点恰恰是殷殷切切。我们苦口婆心地对他们说“老师做的一切都是为你好”,他们却并不领情。我们总是想教给学生多一点的事实和准确的理论,常常超过了他们在那个成长阶段所能吸收的范围。我们忘记了:在孩子的漫漫人生道路之上,我们所能陪伴孩子的只是一程而已,在未来没有我们的纪律与约束之下孩子还要学会独立的学习成长。没有纪律的约束,自由才能成为孩子未来人生发展的走向。如果在孩子浪漫阶段,我们密切关注孩子的发展动态,进行科学的引导,纪律问题就不会那么明显,孩子们会逐渐知道如何去完成好他们的工作,我们也就不必担心孩子会走更多的弯路。没有自我约束才是纪律,没有通过享受广泛的自由才能得到这种纪律,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应更多的去引导孩子养成愉快的完成必须要做的工作这样一种习惯,使孩子们能够发挥自己的能力。让他们保有对学习的兴趣,和探索未来的热情。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孩子们需要掌握很多知识,而书本上很多概念又离孩子们的生活比较遥远,我们常说“学以致用”,知识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的应用性和可操作性,为了让孩子们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精确”,为了保证“传道授业解惑”的效率更高,我们常常在教育中过度强调纪律。
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急于让学生学会、学透、学精,最立竿见影的方法就是传授单纯的知识。主要表现为:课堂以老师的讲为主,学生要做的就是听、记。学生发言必须要举手,得到老师的允许才能站起来,而大部分学生并不能得到在课上发言的机会。如果有孩子抢答,就会被老师批评。读韩兴娥老师的《让孩子踏上阅读的快车道》,书中提到她班的孩子入学的最初阶段,她并没有整天去强调纪律,而是用一首又一首孩子熟悉的儿歌帮助孩子快速的适应校园生活,让孩子欢欢喜喜地走进学校,让孩子安安静静地爱上课堂。这就是浪漫阶段对孩子的科学引导,正可谓“疏胜于堵”。在孩子未来的发展之路上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教育孩子绝不是往行李箱里装物品的过程。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都有自己成长的节奏,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量让他们在适宜的环境中健康长大。不忘初衷,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