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国时期,曾有一类人被称之为“掌故学家”,他们家世显赫,先祖为前清的达官贵人,与朝野大员来往甚密,因此自幼便沉浸在传统学问与人情世故之中。清朝灭亡之后,他们根据世家交往的记忆,撰写短小精干而又不为人知的宫廷秘闻、幕后交易、权势争斗。这类文字,较之《清史稿》自然生动许多,又比坊间胡编滥造的野史秘闻可信不少,故时人名之为“掌故笔记”。不过,有此等出身的才子毕竟有限,较为著名的,有晚清军机大臣瞿鸿禨幼子瞿兑之(撰《养和室随笔》),以及江苏宜兴大族出身的近代掌故大家,徐一士。
徐一士与其兄徐凌霄的《凌霄一士随笔》,早年曾结集出版,但目前坊间较难觅见。新出的《近代史料笔记丛刊》,则收入其孙徐禾先生所选的《亦佳庐小品》一书,分为“人物述林”、“旧闻杂记”、“湘军谈荟”、“典制丛谈”和“科举故实”五个部分,内容涉及晚清民国重要人物、社会情势、典章制度及科举文化,可谓一部近代史的小缩影。细读其书,既可见一众晚清重臣的为人行事(如张之洞起居无节)、亦可见腐朽皇朝崩溃之际尚有坚持清廉道德的典范(如度支部左丞陈宗妫)、还可以反思近代中国学术取向变化的得失利弊(如辜鸿铭言必杀严复、林纾以谢天下)。炎炎夏日,读几则生动活泼的掌故笔记,人物活灵活现,对近代历史的见解不免又多了几分的亲近。
书为好书,除内容着实考订可信之外,文字简短流畅亦为重要。徐一士先生曾任多家报纸的记者、主编,文字功力深厚,以“真实、扎实、求实”严格要求每则发表的掌故,细细读去,不仅多知几分历史内幕,在平实严谨的文字背后,其实也是感受老一辈文人为人处世的态度。而掌故学在清末民初之季一度盛行,但之后似乎也已经销声匿迹,毕竟此种学问需要家学深厚,与朝野有诸种联系却又不至过于紧密,而作者还需要文笔优良,各种因素均属可遇不可求,所以“掌故学”无法成为气候亦不难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