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经典?经典就是能激发无限思考的书,经典就是有无限可能的书,经典就是常读常新的书。而《特别的女生萨哈拉》就是这样一本书。
与《特别的女生萨哈拉》结缘是六年前。“国际读者协会儿童读书奖”“‘大石像’儿童图书奖”“‘最棒、最佳、最好’图书奖”等耀眼奖项,想窥探一下这本小书有什么奇特之处能获如此多的殊荣让我走进这本书。从此,便被这本神奇的小书深深吸引住了。反复阅读,与学生一起读,与同事读,与家长读,每一次的阅读都能触动心中最柔软的地方,都能引发深沉的思考。
“这本书写的不是什么奇人奇事,但是它本身却很神奇。”这本书写的的确不是什么奇人奇事,就是发生在每一间普通教室里的故事——一个老师与一群学生之间的故事。其中,特别的萨哈拉不做作业,不回答问题,孤独、自卑而又特别敏感;特别的德里自言自语,课堂上走来走去,粗鲁、无礼而又特别好斗。一男一女,两位特殊学生几乎囊括了所有问题学生的问题,而他们几乎成了所有老师的梦魇。但,当特别的学生遇到特别的老师,却创造了一个特别的神奇的故事。
神奇的信任创造神奇的自信。信任是一种奇妙的东西,它能无限放大一个人的力量,特别是老师无条件的信任能像放大镜一样,无限放大学生的优点,无限激发学生的动力与自信。萨哈拉,这位热爱阅读、热爱写作的孩子,因为父母的离异,因为对爸爸的思念,因为自己是“一个孤儿”,因为不做作业,不回答问题,被迫接受“特别教育”。此刻的萨哈拉被“孤独、自卑、敏感”的高墙隔离在真实的她之外。是波迪老师的爱与智慧,帮助萨哈拉慢慢拆除了这堵高墙,让她自信,让她勇敢,让她成为“所有美好的中心”。当萨哈拉第一次作业写上”我是作家”四个字,波迪老师的评语是“我相信”;在萨哈拉连续四次不写作业,波迪老师的评语“作家需要写作”;当萨哈拉生病在家,波迪老师说萨哈拉她“她将是一名作家”。在波迪的老师的无条件信任下,萨哈拉“写日记的时候,我总是会盯着她写给我的那些话,就好像我脑子里有一个勤劳的搬运工,而她的话就是一块一块石头,我的搬运工搬啊搬”“整个人开始发胀,就好像被打气的气球”……萨哈拉从“躲在草场的角落”大声地叫着“我是孤儿”成长为“所有美好的中心”。我们欣喜地看到萨哈拉的成长变化,也欣喜地看到教育力量的伟大!
无痕的教育抚平敏感的心灵。敏感是个鬼东西,它能让人多疑多虑,自伤自残;敏感又是个神奇的好东西,它能捕捉不易觉察的东西,赋予情感,给予意义。面对“特别”的班级,特别的萨哈拉,特别的德里,波迪老师从没有进行说教,而是在合适的时机,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引导和启发,用无痕的教育抚平敏感的心灵的褶皱。她用“建筑”让学生进行心灵的自我救赎及理想教育,通过不经意地反复地提到“喷泉,镶嵌,尖顶,兽嘴”,打开学生看世界的窗,让“萨哈拉在“建筑”中打开自己封闭的心灵,进行心灵的救赎,走出了朝向“所有美好的中心”的关键的一步。她在萨哈拉的日记本写上“如果你听到别人说了一个你觉得很美、很漂亮的词,那就把它记下来,然后这个词就成了你的了!”“别轻易地把你写的人物杀死,让他们一直一直活下去,就像在真实世界中一样!”……让萨哈拉“搬啊搬,几乎把这些石头都搬进脑子里”。在碧丝小姐问候萨哈拉时,她的一句反问“你妈妈好吗”,让敏感的萨哈拉认为碧丝小姐的问候很正常,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在萨哈拉问波迪老师“老师也有秘密吗”,她就一下午都没有提问萨哈拉。在萨哈拉写着要“特别教育的档案”的心愿时,她用了一个信封,引导萨哈拉去取回自己的特别教育档案像……无论是哪一件哪一桩,无意但更有意,体现出波迪老师润物无声、流水无痕的教育智慧。正是这样的教育智慧,才抚平了因为萨哈拉太敏感而褶皱的心灵,才能照进萨哈拉封闭的“小棚屋”,才有了萨哈拉的“所有美好的中心”之行。
以温柔之举化解冰封之心。岩石即使再坚硬,流水也能将其打磨圆润。面对德里的粗鲁、无礼且有暴力倾向,波迪老师没有采取“打”“批评”等“以牙还牙”的方式进行教育,而是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启发、点亮德里,让德里知道要与人交往文明用语;生活是有意义的,不能用“无聊”一词;知道美好的东西“希望它是真的,所以它就是真的”;用“苹果”的故事告诉德里,只有努力永远有希望……因为波迪老师知道“他想伤害别人,是因为别人一直在伤害他”,因为波迪老师知道“苹果”的故事会代代传承。所以,德里对波迪的老师的态度从一开始的“她妈的什么老师”“破波迪老师”“母猪”及在课堂上自言自语、走来走去,到后来的回答问题、为波迪老师说话、与波迪老师一直开心地笑,是波迪老师的爱与柔软化解了德里的恨与冰封,即使“德里的路途还有些模糊地向着远处伸去,可是波迪的智慧和教养让我们看见了她栽种的绿荫,一条小路弯弯曲曲,绿荫已经在它的上方!小路只要哪一天抬头看见绿荫,小路就总会想起把绿荫栽下的人。”
在穿越《特别的女生萨哈拉》中,在解码“萨哈拉”的成长过程中,“波迪老师”的形象在我们心中逐渐地丰满起来。她随性不拘,她悲天悯人,她智慧超群,她温柔以待,她是学生理想老师的化身。所以梅子涵老师说:“不是女生萨哈拉的故事我们见不着,而是老师波迪让我们觉得该去哪儿寻找?”。
波迪老师到底能不能找到?经过半个多月的共读共写共同生活中,我觉得波迪老师是可以找到的,她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心里,波迪老师无处不有,无时不在。
成长就是不断地遭遇困境,不断地解决问题。正是因为一位位“波迪老师”的帮助与引导,让我们得于突破困境,解决问题,获得成长。他们可能是与我们朝夕相处的老师,可能是我们至亲至爱的家人,可能是我们的孩子,可能是我们的学生,还可能是身边的亲朋好友,甚至是陌生的路人。他们总会在人的生拐角处,让我们看到前行的路;总在黑暗中给我们点燃一盏灯,让我们看到光明与未来。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自我教育。萨哈拉能成为“所好美好的中心”除了波迪老师的引导与帮助,更多的是她内心的救赎。“成为一名作家”的美好愿望让萨哈拉虽身处离异家庭,虽接受“特别教育”,但她从未放弃对阅读的热爱,对写作的热爱,对理想的追逐。正是她的热爱与坚持,才让她在波迪老师的引导与帮助下,成功地进行自我救赎——打开孤独、自卑、敏感的“封面”,呈现积极、向上、坚韧的“内容”,在实现梦想的同时,获得“额外奖赏”——自立自强自爱。可以说,萨哈拉就是自己的“波迪老师”。
共读的结束是成长的开始。让我们带着对教育的敬畏,带着波迪老师的智慧,努力成长为他人的“波迪老师”,更要的是成为自己的“波迪老师”。成为“所有美好的中心”将是我们阅读此书的“额外的奖赏”。
2024年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