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刻,没有想象中的握拳跳跃、捶胸顿足、仰天长吼、涕泪四横……这些画面我想了整整四个月,我以为至少我会很激动,但那一刻,我很平静。
每个人都有长远的梦想,某种程度上说,短期的目标也能称得上是“一种梦”。今年的三月到六月,夸张点说,我一直为了“出国交换”这个梦而活着,我并不知道假如它不能实现,我会怎么样。即使生活依然不紧不慢地过着,但总归会蒙上一大片的灰色。
而“出国交换”这个梦,从三四年前就种在心里了。学校的交换项目是自主报名加面试的形式,报名需满足一定的条件,英语方面,有些项目要求了雅思、托福,最低的要求也必须是六级通过或者四级480分以上。我大二的时候开始关注这些项目,当时心里千万只草泥马飘过,随便考考的四级刚刚考了479分,而六级裸考迟迟未过,我连交申请的机会都没有。我也曾立志好学,终究这些都成了空话,当我真的过了六级,我即将成为大四老学姐,交换的机会已不再来临。
过了六级的那年,我得到了学校的保研名额,是的,假如我没有过六级,我连去申请的机会都没有。人终归是希望朝高处走的,但一个安逸的机会摆在你的面前,我终究没有抵得住诱惑。当时,我已经暗暗地想,在本科阶段未竟的梦想,留到研究生阶段吧,六级都过了,还有什么能够阻挡我。
而可笑的是,阻挡我的东西多了去了。
大四那年暑假之前,我申请了学校的一个暑期项目,满怀期待。虽然很担心英文的口试,但依然有信心入选。结果,学校以我是毕业生还未成为研究生、暑期档案不在学校这样的理由把我给拒了。这个原因也是我后来才得知的,当时公布的结果是把我排在了最后一名,我愤然接受了自己英语不够好的事实,并以此为羞耻,决心奋发图强。
研一上,我又申请项目,充足准备,一心要“逃离”,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面试的时候学校领导们以“研一上学期不得申请”的所谓“文件指示”又把我拒了。我抗争了,争辩无效,心灰意冷,泪流满面,我保研留下来干嘛?我最想实现的东西,为什么迟迟都不能来?
终于到了研一下,就是今年三月,我继续“锲而不舍”。我会很担心自己的英语,所以天天学,我经常出入于图书馆、自习教室,我不知道自己四年的大学时光有没有来过这么多次,听过这么多次的图书馆闭馆音乐kiss the rain。我也是不知道自己以前究竟浪费了多少时间,去与电脑、手机为伴。日子过得很苦,自我一直压抑着,这条战线一直持续到六月,我申请的项目四月份才出文件招募,先填自己学校的申请表、准备各种材料,然后填对方学校的申请表、准备各种材料,六月份才和对方学校联系说要Skype面试。当看着别人一个个确定去了美国、法国、台湾、德国等等,我的心暗涌着太多不可名状的焦虑。
虽然我有信心也有把握,但终归是太想得到了吧,就会害怕“失去”。那些时光,我唯有靠更加勤勉地与英语为伴,来减轻自己的焦虑。
六月面试,等面试结果又等了一周。等待的时光里,用着丰富的想象力不断“折磨”自己,不得安眠。理性的一面确实会告诉自己,已经做的够好,已经尽力,结果无非也就两种,不能够出去,也要接受事实。但对我来说,这种理性只能维持很短的时间,手机的一声震动,总能激起我浑身的紧张。因为在乎,所以放不下。等待的焦灼,比我等高考结果还要难熬一千倍。
有一天,收到国际处老师的短信,让我去他办公室。我收到短信,一来为终于有消息了而高兴,二来去办公室是干嘛呢?握着手机,我明显感受到了自己的心跳。原来,我选的交换专业选的人太少,对方让我换一个,并推荐了一个专业。而换一个专业,意味着我要换一座城市换一个校区,我心心念念的城市我就要去不了了。但是,如果换了专业,那么大概就是确定了我能出去交换。这真是一出让我没有想象到的戏剧,我开始嘲笑自己的想象力,自以为想象到了各种结果,哪里想到还有这么曲折的一出。
这一天,外面下着暴雨。我坐在学校行政楼下面的椅子上,看了看那个新专业的介绍、看了看那座新城市,不免失望。考虑了一下,我终归还是发出了这样一条短信:老师,我确定同意换专业。
这一刻,我复杂着,捶胸顿足们都不曾出现。
光阴的密集来袭,让人措手不及,留下嗟叹。幸而,我不曾放弃,终算得偿所愿。即使结果并不如意,但这就是生活无处不在的可能性。可能性、未知性的存在,才让我们的世界更有滋味。我终于能够和我的朋友们说:“我想跟你分享一个好消息。”
这三四个月我不曾后悔,光阴荏苒,不曾辜负它们。也看到了自己身上的坚持、努力,这些以前不曾看到的潜能。如果三月份就知道自己能够出去交换,我想我是不会这么努力的,我也看不到自己的潜能,即使我会少了很多焦灼。这就是得到与失去间的守恒吧。
我始终相信,努力了,运气不一定会跟着你,而不努力,运气一定不会跟着你。有付出有收获,这是简单的道理,却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