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论文被曝造假很常见,不寻常的是,论文作者自己声称造假。如果人体炸弹是炸自己和附近的人,学术自我爆炸是炸自己和文章的共同作者?
2016年4月7日出版的世界顶尖学术刊物Cell(《细胞》)杂志,罕见地刊登“编辑部关注(Editorial Expressions of Concern)”,提醒大家注意一篇2006年《细胞》发表的论文的数据。
就在同一天,细胞出版社旗下的Molecular Cell(《分子细胞》)杂志也刊发了类似的声明,提醒关注同一实验室在《分子细胞》上发表的另外一篇文章,说法如出一辙。
这是怎么回事?对于这一“新生事物”,学术界如何对待?学术刊物如何对待?
文 | 知识分子
●●●
《细胞》杂志4月7日刊发的“编辑部关注”(图1)中文译文:
“梁耀云, 该论文的作者之一,向《细胞》杂志的编辑报告,他通过操纵实验,得到了图2F, 2H和3G的预定结果。论文的通讯作者冯新华驳斥了梁耀云所言之事,并对梁耀云的动机和信誉表示担忧。在下面的过程中,我们询问了其他作者,通讯作者所在的研究机构以及出版伦理委员会,对已有的原始数据做了评估。通讯作者所在机构贝勒医学院的科研诚信委员会进行了初步调查,没有得出结论,并建议不要采取进一步行动。既然贝勒医学院的调查没有结果,对存在冲突的声称又难以裁决,我们为通讯作者提供了一个机会,针对存在疑问的实验,我们请独立的实验室安排重复实验。这些实验目前正在进行中。这一声明仅为提醒科学界,注意有关的数据,关注我们的进程。这一过程结束后,我们将提供进一步的更新。”
细胞出版社:为何发布“编辑部关注”?
为什么重复实验的最后结果还没有出来,细胞出版社就连发两个编辑部关注的声明?
在给《知识分子》的邮件回复中,细胞出版社媒体关系经理Joseph Caputo表示,“当一篇论文受到关注,细胞出版社将根据不同的情况,决定采取任何的必要措施。我们认为,发布编辑部关注的方式对这一情况最为合适。”
细胞出版社还表示,因为重复试验得出结论显然需要一定的时间,他们发布编辑部关注,是为了让科学界知道一项调查正在进行中,并表示这是“为了促进论文调查的传播,提高透明度”。
值得注意的是,发布“编辑部关注”一类声明的并非细胞出版社一家。在处理学术争议时,各大学术期刊都有刊发“编辑部关注”的惯例。例如,2016年1月22日,《科学》杂志发布编辑部关注(见图3),表示对2004年的一篇由Lina A. Gugliotti等人撰写的论文的正确性表示关注。
该声明说,“本月初,一项仍在进行当中的、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监察部对这项研究开展的调查认定作者对研究数据造假。尽管NSF没有发现文章作者的做法构成不端行为,但它的结论仍然是他们的做法’明显偏离了正确的研究行为’。”
同时,《科学》杂志表示,发表了这篇“编辑部关注”文章,是为了提醒读者有关这篇报告的研究结果的正确性已受到高度关注。
《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也刊发过类似的声明(见图4)。
冯新华:原始数据显示举报人自己没有造假
梁耀文自曝造假论文的通讯作者之一,现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贝勒医学院兼职教授冯新华对《知识分子》表示无奈。
他说,论文发表的时间已经过去很久,数据的保存已经过了期限,但是他还是尽量提供原始的实验数据。他表示,贝勒医学院最后的调查显示,论文原始的数据和原始的记录证明梁耀云没有造假,实验的记录是没有错的。
因为无法联系到梁耀云,尚无法了解梁耀云举报自己造假的动机,以及举报自己造假的具体内容。据冯新华介绍,现在年逾50的梁耀云当年加入冯实验室的时候是讲师,后任助理教授。在冯回国任职前,梁耀云去了加拿大一家机构继续从事研究。
冯新华说,梁耀云声称自己在实验中做了补样,但是在实验记录汇没有提及。“他所有的实验记录我们都翻出来看了,没有记录,贝勒调查原始数据都找出来了,并不能证明他的说法,就是说我们的物证并不能证明他自己造假”。
“但是他现在不承认他的记录,这种情况下,我们该怎么办?”冯新华说,就梁耀云自己举报自己造假,他本人、贝勒医学院和细胞出版社已经沟通了一年左右的时间。
虽然贝勒医学院给出的建议是不采取进一步的措施,但是鉴于梁耀云自己举报自己造假,细胞出版社评估并选择了独立的实验室对其声称存在问题的实验进行重复。
冯新华表示,他这个研究做出来花了几年的时间,而独立的实验室要想在短时间内完成根本不可能,而且这些实验室都是有自己的项目要做,做他的研究的重复实验只可能在业余时间进行。
但是,独立实验室重复实验的结果还没有出来,细胞出版社就发布声明称要小心被质疑的论文,冯新华表示对细胞出版社的这一行为需要商榷,“证据出来之前,你不应该引起他人的误解。”
“细胞出版社把这个事情看得很淡,他们坚持这个声明,觉得发这个声明对我们没多大影响,但这是我跟他们争论的地方”,冯新华说,细胞出版社开了这样一个先例,如果实验室某个人不高兴,声称自己造假,最终证明实验结果可以被重复,但那时伤害已经发生了。
冯新华说,他曾提出在细胞出版社刊登“编辑部关注”的同时刊登一个自己的回应,但并没有得到细胞的同意。冯新华告诉《知识分子》,细胞出版社也曾表示,他本人可以在自己的网站澄清,但是,“谁会看我的网站?都是去看细胞(出版社)的网站!”
旁观者觉得目前看不清楚到底是什么问题。不能排除这种可能:一个年龄大的不成功的研究者,不管自己的学术前途,甚至希望把其他人拉下水。当然,一个人十年后良心发现,反悔当年的造假,也是有可能的,虽然可能性不是特别大。
有关这一事件的进一步消息,《知识分子》将继续关注。
知识分子,为更好的智趣生活。
关注请加微信号:the-intellectual或长按下方二维码。投稿、授权事宜请联系:zizaifenxiang@163.com。